迁徙的母爱

请了两天假开车回乡下老家接母亲。

进了家门,走进屋,母亲戴着一副老花镜正跪在炕上飞针走线,做一床小被子。母亲已经67了,头发比去年又花白、稀疏了许多。我说,妈,什么都预备好了,城里卖什么的都有,你不用再这么劳心了。

小编杂谈的图片

母亲依然认真地走着她的线,头没抬,语气平常地说一句,今年新弹的禳子,孩子盖着最舒坦。别瞧不起乡下的东西,这禳子比你们城里什么这棉那棉的强的多……

母亲不是固执的人,这是她唯一骄傲的坚持。她的六个孙子孙女,最大的已经21了,小的刚上幼儿园,没有一个没盖过她缝的小被子、小褥子。他们每一个也都是母亲带大的,带到他们可以上学,至少幼儿园。

自从有了大姐的第一个孩子,然后是二姐,然后是我,每添一个孩子,母亲就像一只候鸟大江南北的飞来飞去,照顾那些将来会喊她一声姥姥或奶奶的小娃。
大姐在广州,二姐在长春,我在济宁。

我这次来接母亲,说是接,其实也是来掳人的,因为母亲又有娃要带了。

我的二胎,是个女儿,心想事成。本来那么多年没再想要的意思了,儿子也十六了。可是去年过年的时候,跟母亲聊天,说其实我挺喜欢有个女儿的。母亲当时愣了一下,然后说,真想要的话,就要一个,国家也早放开二胎了,俩大人先去医院查查身体,只要身体没问题,想要就要,只要你们应心。

其实,我知道母亲心里的犹豫,她也知道现在养一个孩子不比从前,是要花好大财力和精力的。另外,母亲现在不比从前,毕竟年岁大了,可能担心还能不能替我们带小孩。可是,儿子说了,母亲就会毫不退缩了。可能天下的母亲都是这个样的。

我说,咱今天下午走?
母亲说,住一晚上吧,明天再走。好多东西还没收拾呢?
我知道母亲说的收拾是指什么,肯定又是半袋小米,一兜红枣,半袋花生、黄豆,一罐芝麻、半袋红薯什么的,母亲的每一次迁徙,都是这样,七七八八的大袋小袋,像搬家一样,经常被邻居取笑,说去儿女家还自带粮,儿女不管饭呀咋滴。对,还要带上玉米面,也不多带,就带个五六斤,装在一个小布兜里。其他的东西都是给我们带的,只有这玉米面是母亲为自己带的。母亲说,要是老久不喝了,会想的慌。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乡愁,而母亲的乡愁就是她的玉米面粥。

其实,重要的不是这些东西,它也值不了多少钱,也为我们省不下什么,家里现在日子也不像从前那么紧巴了。但母亲还是坚持带,她是让我们尝尝家里的味道,让我们知道自己还是有妈,有故乡的孩子。

生我儿子那年,是我们最难的日子,一个月六千块钱的房贷压得我们有些抬不起头来,妻子的工作又没续约成功。母亲来了以后,看在眼里就沉默了。吃完了带来的那些东西,就拖跑运输的表哥从老家为我们带来了两大袋面粉,还有三大桶家里自榨的花生油,天天给我们烙饼,蒸馒头,直把我和妻子喂胖了十几斤。妻子是南方人,主要吃米饭,不怎么爱吃面食,但对母亲的一片好心,也不敢说什么,只好由我出头说,妈,这烙饼虽香,又扛饿,但也不能天天吃烙饼呀。妈斜了我一眼说,不知足,小时候要是天天让你吃烙饼,还不把你美死。你忘了小时候,家里盖房打坯,叫你去送贴晌,你半路上偷吃了一半啦。我就笑,再没话对她说了。不过,后来母亲还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有些不好意思,改成她自己吃面食了,单给妻子做一份米饭。

在我这里母亲还比较适应,因为气候差不多,东北二姐那里也好一点,冬天虽然冷,但屋里是暖和的。最不适应的是去大姐广州那里,天气潮得不行,母亲没少受罪,但母亲还是坚持把她的孩子带到了上幼儿园,大姐生第二个孩子时,其实是找好了月嫂的,但电话打过来报喜生了个儿子之后,母亲就又毫不犹豫地起飞南下了。母亲坐火车,不买卧铺,买硬座,一天一夜,还背着大兜小包,累散了一把老骨头,就为省那几个钱。儿女们缺那几个钱吗,不缺,但母亲就是坚持。

如今母亲67了,真是显老了。我又给她添了一个麻烦。而母亲还是欢喜地说,我又添一个小孙女了,儿孙满堂,有福、有福。母亲做好了她的小被子,提起来给我看,咋样?好看吧,又软和,我小孙女一定喜欢。

我说,那是肯定的呀,不看谁做的呀,她奶奶做的,还有不好的。母亲就也溢出些骄傲的神情,脸上有了光,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岁。只是转而又叹一句,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得上小孙女的济。
我说,能、能、能,当然能,你这几个孙子孙女,每一个的济你都能得上。

而其实她的这些孙子孙女们天南海北的,带大了就不在身边了,能得的济,不过就是偶尔在电话里喊一声奶奶或姥姥。
而母亲说,这样她就挺知足的,没白带。

母亲应该是属于故乡的,但母亲又是属于他的儿女们的,属于她的孙子孙女们的,为了心里那个念想,而像一只侯鸟一样不停地迁徙,江南江北,千山万水,把自己飞老了。而每一个也当了父母的儿女,明白了那个念想叫:爱。血浓于水的爱,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爱。
就像院子里的那棵老柿子树,年年结了一树的红灯笼,甜了一辈又一辈的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迁徙的母爱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