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国脸”罗京的故事

我永远忘记不了那种金属般的磁性声音,我的心不时地颤抖,他的突然离去,让我的情绪一生也没有平静过,我哭泣不出来,可又不能不悲切?这是一种何等的泪人昏阙,那张国脸呀,永远嵌在我的心间,但人死不能复生。

 

他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罗京。

 

2009年6月5日,这个驰名播音主持界的重庆崽儿闭上了双眼,时年48岁。

 

一,受命《重庆日报》前去北京采访罗京

 

1997春天,我受报社派遣,前去北京为《重庆日报》星期刊“天南地北重庆人”栏目采写稿件,头一个采访任务,就是采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主播罗京。

 

我一个地方报纸的普通记者,要去采访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播,不免心中惴惴。当时“星期刊”的领导知道我的顾虑后帮我分析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是,罗京是重庆人,他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为人也很正直善良,不可能摆架子;不利条件是,他是中央媒体的记者,我仅是一个地方报纸的小记者,还有异地采访造成的障碍。一句话,就看我的运气了。

 

我到了北京后,一夜没睡好,总在思考着怎样才能联系上罗京?我没有罗京的电话,就是有了,也不知人家何时有空?打电话是否合适?总之,感觉这次采访困难重重。

 

经过一夜的翻来复去,各种因素都想到了。第二天一早,上班时间到了,估计罗京应该在办公室了。我在电话号码簿上查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总机号码,便不顾一切地打了过去。对方告诉了我新闻联播办公室的号码,接电话居然是当时的播音组长邢质斌。这邢质斌可是著名的央视一姐,可电话里听上去很和蔼可亲:“你是重庆日报记者,你好呀,你要采访家乡人罗京,可以呀,好事情。”“罗京,快来接电话,重庆日报记者要采访你。”

 

罗京在电话那头说:“你是重庆日报的记者呀,贵姓?啊啊,好久到的呀,住在哪?辛苦了。”

 

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国宝呀,全是名人,怎么听上去和一般人一样平和?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更不敢相信采访来得如此顺利?

 

我与罗京约定采访时间,他说他很忙,的确没有多少空闲,只能忙里偷闲了,就在今天中午吧,请陈记者到梅地亚来,我在大厅等你。接着,怕我找不到,又认真地说了乘车路线,使我这个初进京城的人陌生感全无。

 

一上午,我都在做采访的准备工作,如何问话?如何切入?准备相机,准备录音,我一个人,没有帮手,这次采访很重要,怕采访砸了,回去如何面对领导?如何面对重庆日报的读者?转眼就到约定的采访时间了,我才想起,那梅地亚可不是一般的地方,消费高得很。按说,我采访了罗京,应该请他吃饭才对,可是,我摸摸荷包里的钱,我请得起么?

 

记得当时市委宣传部有位领导去央视办事,就是在梅地亚请的客,他说,吃完了饭才发觉钱不够,消费高得很,比重庆高多了去,只好临时让秘书回去取钱,于是,我又惴惴不安起来。

 

进了梅地亚大厅,一眼就看见新闻联播里那熟悉的模样,那张国脸。罗京笑颜盈盈,一旁站着同样笑意盈盈的邢质斌。采访进行得很顺利,邢质斌主动帮我拍照,我和罗京的合影,就是邢质斌拍的。

 

采访结束,应该我说请他们吃饭了。谁知罗京早有安排,丰盛的饭菜端了上来,我不晓得应该说什么好,一切都在罗京的安排下顺理成章,等我想起应该去结账时,邢质斌说不必了,罗京事前就结账了。

 

再看罗京,他依然笑脸盈盈,说道:“请家乡人吃顿饭,应该的,平时想请还请不到哩!回去代我问家乡好,问家乡人好,祝重庆越来越好,跳伞塔越来越高,我想念大田湾广场,好想回去跳伞哟!”

图片

 

二,罗京热爱重庆故乡

罗京告诉我,他是地道的重庆崽儿,他母亲王朝忠是重庆南岸区人,父亲罗亭贵是四川彭州人。他从小就生活在重庆七星岗一带,对金汤街、巴蔓子将军墓等地都非常熟悉,常常在这一带玩重庆少儿常常玩的游戏:打珠子、拍糖纸、修房、滚铁环等。在七星岗一带的小学上过学,具体哪个学校年代久远记不清了,但是那个学校离大田湾广场较近,从那里下坡就可以在放学后一溜烟地跑到大田湾广场去玩了。他说,那高高的跳伞塔总是把他带入梦境,他梦见自己飞上了云端,飞上了九霄天外,飞向了自己理想的远方……他还喜欢足球,放学后奔跑在广阔的大田湾球场上,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罗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早年在四川财经学院学习,后来就走到了一起,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1961年5月29日,他出生在北京,上头有一个哥哥,下头有个弟弟,现在在重庆还有亲戚。他的小学有一部分是在重庆上的,从小,就对重庆有很深的感情。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的作文得了奖,奖品是一支钢笔。他很喜欢这支笔,但是他更喜欢父亲,于是就把这支笔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父亲。在那种物资缺乏的年代,得到一枝钢笔无异于就像中了一次彩票,罗京的孝顺使得老父亲很感动。他是个喜欢学习的重庆崽儿,在四邻的眼中,他是个成绩好又热爱运动的孩子。这使他日后成为了央视足球队的队员,也在情理之中。

 

三,《重庆晨报》记者为写罗京采访了我

 

2009年6月6日,《重庆晨报》记者李平以《罗京为家乡火锅姑娘写诗·重庆亲人低调奔丧》为题发表了采访我的报道。报道中写到:昨日,曾经因为采访而成为罗京好朋友的陈显涪告诉记者,生前的罗京给他讲了很多自己在家乡的童年故事。“他一直记得家乡的山山水水,更记得家乡的火锅和他牵挂的火锅姑娘,因为爱写诗的罗京,就曾经写过一首赞美火锅姑娘的诗:重庆火锅姑娘,有色有味的梦,缱绻而明朗,从劳动者紫铜色的背脊上涌出。天穹,高压线如琴谱,奏响江北机场起飞的旋律。阳光的管弦乐队,音韵铿锵。”当年60左右的陈显涪是《重庆日报》退休记者,当他一听到《重庆晨报》记者前去采访他,禁不住热泪盈眶,发出声声叹息:“今天当我知道罗京病逝的消息,真是万分悲痛,他那磁性的声音,他那种一心为播音事业而奋斗不已的精神,他那沉稳铿锵的风格,是我一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次采访之后,我们就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经常在电话中聊天,嘘寒问暖,可是突然之间,自己身边的好友就走了,我关在家里大哭了一场。”说话间,陈显涪不断地摇头叹息。

 

陈显涪说:罗京在重庆没有住几年,大约在四年级时就离开了,但是他早已把重庆当成了自己的家乡,并且一直惦记着大田湾广场那高高的跳伞塔。小时候,只要一有空,他就会跑去看那高高的跳伞塔。我们聊天的时候,他多次都问到跳伞塔还在不在?当得知还在时,就表现得很兴奋。他说,我最爱站在塔下往上望了,那时我觉得它好高好高,心里就想,要是我能爬上去,跳一次伞,该有多幸福呀。

 

陈显涪说,跳伞塔还在呀,等你有机会回重庆,我一定陪你去跳一次伞。他老说,工作忙,走不开。要不,早就回重庆去踏儿时的梦想了。遗憾的是,如今他早已去到天堂了,也没有机会回重庆跳一次伞。

 

在陈显涪的眼里,罗京很有文学气质,“我第一次和他认识时,重庆还没有直辖,正在直辖审议的过程中。罗京说,好希望重庆能早日直辖呀,如此,重庆才能更好地起飞,朝着小康的道路上奔得更快更高更远。重庆的火锅姑娘,嘉陵索道,朝天门广场,时时都在牵引他的梦想,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重庆人。”

 

罗京走了,但是他却把一首赞美家乡风土人情的诗歌留了下来,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这方故土的热爱和无限怀念……

 

罗京在重庆还有亲戚,他逝世的消息传来,亲戚们立即陷入悲痛之中,记者打探到,罗京有个表兄戴承德在某保险公司担任要职,不过他很低调,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因为他正忙着去北京奔丧。

 

四,不朽的精神

 

央视有一位名人说过:对罗京最好的怀念,是把他的精神留下来,留在我们身边,让他的品德风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里继续存在。让他的做事准则在我们的一腔一调里继续传承,让他的梦想在我们的梦想里延续,于是,我们在,他就在。

 

我总在想着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重庆人说普通话。罗京是重庆人,说得一口标准的重庆话。可是,他的普通话堪称国标,说得那么好,是什么原因呢?

 

我曾经问过他:你是重庆人,为什么普通话说得那么好呢?他笑着回答:“我说得好么?我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哩,永无止境。”

 

他还说:你知道么,四川话差点就成了普通话的传言是无中生有。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以然。于是就形成了通用语、共同语。最早的普通话是古代河南话,那是因为夏商周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中原黄河流域附近。网上流传四川话差点就成为了普通话,实际上只是一些音成为了普通话的音。我国在1913年第一次尝试“国音”,当时,北洋政府教育部制定“国音统一会章程”,设立了“读音统一会筹备处”。之后又审定了6500字的国音,这些字的读音大多以北京音为主。同时保留“浊音”和“入声”兼顾南北“官音”,被称为“老国音”。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增修了《国音词典》,决定以北京音为标准,确立了“新国音”。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新国音”的地位已然不可撼动,1955年,国家将汉族的共同语言定为“普通话。所谓“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随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的主要采集点,因此,滦平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普通话之乡。

 

一个普通话,就有那么多的知识,我实在没有想到。那时的我们,都喜欢文艺,都喜欢普通话。可是,多半是靠模仿,哪里学过罗京说的那么深厚的知识。后来我才明白,他在新闻联播里的风采,是他孜孜不倦学习和练习的结果。这种孜孜不倦,其实就是一种精神。

 

一生不喜欢显山露水的罗京,选择在太阳刚刚升起的平凡早晨,把灵魂安放在了遥远的天堂,我是深深地感到太突然、太震撼,太可惜,写到这里,我心里发出了悲伤的叹息。他因为常年将自己沉浸在精神追求的聚光灯下,结果掏空了自己,终于被病魔盯上了,结果是残酷的。是呀,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读懂他的人生,他就像一片云彩一样飞走了。可是,他留给了我们精神,一种认真、探索、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如果各行各业都在学习这种精神,我们的事业将会迸发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会更加突飞猛进,可见,罗京这种精神的可贵、可富、可圈、可点。孔子说过:贵与富是人之所欲也,这是所有人都希望得到的。让我们好好学习罗京吧,愿他在天堂再无病痛,谢谢他留给我们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我在央视朋友里听说的罗京

 

罗京去世后,我再次去到北京,在他的央视朋友中,我听说了他的一些传闻。

 

当年的新闻联播组长邢质斌告诉我,罗京播音3000多次无差错,当时的规定是,错一个字扣发200元。他1983年开始主持《新闻联播》节目,2002年就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3年又荣获“全国十佳岗位能手”,还被国家语委授予“全国语音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在2009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盛典上,被追授“2009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终身成就奖”。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日子里,他乐观向上,对待同志和工作都是一样的认真,因此口碑很好,他的离去,使我陷入了永远的悲痛。

 

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采编部播音组副组长、播音指导。从1923年中国无线电广播电台首次播音开始,到2018年中国首个人工智能主持人正式上岗,中国播音主持事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历程。其间出现了很多标志性、带有影响力的播音主持人,罗京的播音正是我国播音历史长河中极为璀璨的一段,他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播音事业,而他的播音事业刚好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整整三十年。

 

他的播音创作,创造性地汲取了延安时期播音创作的精髓,全面地继承了前辈之长,同时,又结合新时代充实了新的内容,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将民族语言的美充分展现了出来。在中国播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罗京是央视足球队主力队员,他常常说,那是在重庆大田湾广场打下的基础。一个热爱运动的播音主持,对自己的事业很有帮助。就在他患了癌症之后,还坚持当了次奥运火炬传递运动员。那天,是他诊断报告出来的第十天,2008年8月6日,他是140棒的火炬传递手。妻子刘继红怕他出事,向领导请示换人。罗京坚决不同意,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不想给自己留下终身遗憾。他坚持着跑完了全程,却不知癌细胞正在侵袭着他的后背,他是忍受着巨大痛苦,才跑完了全程。

图片

一位央视的著名主持人告诉我:罗京3000多场播音主持中,全部零差错,如果真的有了差错,那就一定是稿子出了问题。26年中,罗京在3000多场播音主持中,靠的是他个人的勤奋和努力,才得到了观众肯定的口碑,为此他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事实上,罗京在2008年7月央视的例行体检中,就查出了问题。妻子放心不下,预约了专家号,为罗京作了全面的检查。“淋巴癌”,这三个字字字如高山,压垮了刘继红,她如五雷轰顶,全身颤抖。罗京知道了病情,可是他并不惊慌,他鼓励妻子,让我们战胜病魔。他以后的作法就是积极对待,乐观坚强。罗京住进了病房,医生也竭尽全力进行了救治。可是,病魔无情,他的病本来一度有了好转,可是在做了多次放疗之后,病情突然恶化,并急直下,虽然哥哥罗平给他捐献了骨髓,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还是没有能留住他的生命。本来,在移植了干细胞手术后,有一段好转,罗京也兴奋地给领导打去电话,要求回去上班。他在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子罗疏桐。他有个抽烟的恶习,在妻子和母亲的苦口婆心下,终于把烟戒掉了。此时,他想起了这些很是愧疚。那年,他回母校去看望老师,正好遇见去请教老师问题的刘继红,因为兴趣相投,他们俩聊了很久,没想到终成好朋友,好夫妻。因为当时刘继红还不晓得,罗京常常回母校去看老师,实际上是去等刘继红。他有点重庆崽儿的技俩:绕女。当然,这不是带贬义的那种绕女,是正二八白的追求。他们成功了,喜结连理的那天,他才向刘继红“坦白”了心思。那时,他故意在等刘继红,目的就是想送她回寝室,以便增强接触。他笑嘻嘻地说,那是他的“计谋”。

刘继红没有怪他,她早就哭成了泪人。婚后,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了直播,工作压力增大,刘继红为了支持罗京的工作,辞职在家当起了全职太太。罗京弥留之际,知夫莫若妻,她知道罗京想起了母亲。罗京病了消息,一直没敢告诉母亲,征得医生同意,刘继红带罗京去看了母亲。母亲不知道儿子生病的事,她老人家握住罗京的手,恋恋不舍地摩挲着,2009年的春节,罗京还是在家中过的,从新闻联播中看罗京,他不是一个内向的人,可是,有谁知道,从恋爱到结婚,罗京从来没有对刘继红说过一句“我爱你”。是的,他爱都在心里,临死的时候,他拿起手机,给妻子发了两个字“爱你”。

2009年6月5日,罗京因淋巴癌在北京307医院离世。

 

写在最后——罗京是一条河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书,名为《罗京现在开始播音》,书中有一句话,“罗京是一条河”,是的,他是一条永远不停地奔腾着的河流。

 

一段时间以来,火遍网络的“主持人大赛”让主持人这个角色以一个新的姿态被大众所认识。他们在台上字正腔圆、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故事信手拈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又好生羡慕。而中间最优秀的主持人,就是罗京。

 

这本书把我带进了罗京不同维度地走近罗京这条承前启后的长河,似乎翻开了这本书,便听见了罗京那特别嗓音的播音。

 

他不辱使命,严于律已,包容谦和,助人为乐。

 

他认真负责,情感细腻,低调热心,笑对人生,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热心公益,大爱无疆……

 

我的心被这本书震撼着,久久不能入睡。

 

我看完这本书,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勤奋刻苦,是罗京出类拔萃的“秘诀”,今天,当我们看到那本被罗京烂的《新华字典》时,谁都会明白,播音主持是怎样练成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采访“国脸”罗京的故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