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情怀

参观完张作霖和张学良的故居一一大帅府后,已过中午十二点了。往右转一百五十米左右来到了丁字路口,我为了平息饥肠的咕咕作响,决定去吃水饺。沈阳的水饺馆如同重庆的小面馆一样遍地开花。

小编杂谈的图片

忽然公路斜对面的一家馆子的招牌吸引了我,黑色的额头上用红色的油漆大书特书了“重庆小面”四个醒目大字。

 

大概是吃面周期短的缘故吧,店门口不断有三三两两的人出来,同时又不断有两两三三的人进去。店堂内没有人满为患的嘈杂感,更没有拥堵爆棚的烦乱象。每张餐桌既有食客,又有空位。

 

环顾四望,吃小面的人中,有神采飞扬的中学生,有时尚靓丽的摩登女郎,有在职场打拼的中年斗士,有怡然惬意的退休长者。我找了一张空着两个座位的餐桌坐下,对面是一个与我年龄相当的退休老头,他有着满头的鹤发明净额,和祥的五官国字的脸。他用筷子挑动着刚上桌的小面,让面条在碗里翻了几个身,顿时热气上涌,一股麻辣鲜酥香的气味直冲鼻孔,让人产生出瞬间的一泄千里的感觉。他眯起了双眼,鼻翼不停地扇动,脸上写满了享受的表情,然后他挑起一撮面送入口中,眼里马上闪出流星般的火花,直呼:“来劲,来劲!好味,好味!”

 

此情此景,复苏了我心中的故乡场景,神姿仙态般的黄桷垭的山,如情似梦样的涂山湖的水,少年时代那正街场口的面馆,广益中学一村的面食小卖部,公路边上的供销社国营餐厅,中药所斜对面的综合小食店……一时间像走马灯似地迴旋在眼前。这些馆子都卖面,面里都放辣椒。随着筷子的搅动,酱油汤里泛起的浅浅的红油珠子,跟着面条上下起落。当时我想,明明看见打作料的师傅往碗中放入了一大勺红油辣椒,为何冒出的红油却如此少呢?后来问了一个父亲在馆子上班的同学,才得知师傅在制作红油辣子时,先用酱油浸泡在辣椒面里,再用滚油淋在上面,经过一番热火朝天的沸腾后,辣椒面上便浮起了一层厚厚的红油,因为水的比重比油大,便将红油托在了上面,难怪打面作料的师傅要用勺子从深部挖起,这样就可以在每碗面里少放些油。不是师傅吝啬,实因物资供应匮乏,拿不出多的油啊!居民们每月每人只供应半斤菜油,因此国家对餐馆的供应油也是很有限的。

 

那时候销社虽然有面市的辣椒,但不少辣椒是红黄相间,特别是辣椒籽好像被蜘蛛网缠住了一样,襟襟吊吊的,一点不辣。花椒就更不必说,从店里斜摆着的方格中抓起一把小颗粒的黑黢黢的花椒,凑到鼻孔一闻,弥漫着木质的箱体气息,那有麻味可言!自由市场倒是有红彤彤的干辣椒卖,但那是农民们自己舍不得吃,期翼着卖掉辣椒后换来打酱油买盐巴的钱,换来给儿女们扯布做衣服的钱,卖价不由贵得骇人。对于普遍收入只有六七十元的城镇家庭而言,要养活六七口人,不免觉得压力山大。尽管如此,生活在雾霾大湿气重的重庆人,也情愿从牙缝里挤出点钱来买辣椒。久而久之,我便肤浅粗糙地认为,吃面必须放辣椒,放辣椒的面就是小面。

 

动乱年代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把党的中心工作从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轨道上,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于是我们听到了历史车轮被扭转过来的声音。全国各行各业欢呼雀跃,奋起响应!在饮食行业的面食方面,上海的阳春面,北京的打卤面,武汉的油泼面,兰州的拉面,都随着物资供应的不断丰足而不断地提高着品位和知名度。性格火辣勤思善谋的重庆人岂肯居他人之后!随着个体经济的兴起,重庆的小面馆星罗棋布于大街小巷。老板们深知竞争生存的道理,更深知顾客的多少是生意好坏的生命线,他们不仅看重小面的分量和质量,更看重小面的味道,弄好了,顾客盈门,生意火爆;弄不好,店堂冷清,门可罗雀。开不得半点玩笑!

 

记得二0一二年,我去小学同学开的面馆吃了一次小面。走进厨房,见灶上卧着两口大锅,一口锅里沸腾着煮面的水,另一口锅里小火熬着骨头高汤。案板上摆着两盆红油辣子,有绿色花椒粉和紫红色花椒粉,有姜水蒜水芝麻酱,有酱油麸醋鸡精味精,有芽菜节节榨菜颗颗,有油酥豌豆猪油葱花。

 

经同学介绍,第一盆红油辣子是由印度引进的“魔鬼椒”制成,魔鬼椒长得又细又长又尖,辣味火爆绵长;第二盆红油辣子是由“二荆条”和“大红袍”辣椒制成,粗壮的二荆条辣椒脆香无比,胖嘟嘟的大红袍辣椒色泽鲜红。这样就将油辣子的增辣、增香、增色溶为了一体。绿色的藤花椒麻得热烈飘忽,紫红色的汉源花椒麻得深沉执着,二者结合,麻得贴切,麻得恰好。姜汁用的是富顺姜,蒜汁用的是山东蒜,芝麻酱是自己做的不脱油,葱用的是本地的小葱,是葱世界浓缩的精品。吃小面的人要见青,因此还需要猪油,窝笋叶或藤菜最服猪油的油润了。至于制作红油辣子所需的油温和火候,各种作料应有的比例和搭配,是老板的绝窍,同学没有讲,我也不便问。

 

我回到了店堂内,要了一碗宽叶子小面,只等了半枝烟功夫,宽叶子小面上桌了。面的周围浮起了一圈红宝石般的红油,面的顶部铺上了一层翠绿的葱花,红配绿,美得酷呀!用筷子搅动面条后,面作料的味道弥漫开来,让人仿佛沉浸在了麻辣鲜脆香的海洋里,宽叶子面吃在口腔内有飘荡的感觉,把综合美味覆盖到了舌头上的每一个味觉细胞。吃到最后,咸甜的芽菜节节,脆实的榨菜颗颗,香脆的油酥豌豆,再次掀起了一个小高潮,给人又一种可口的享受,对小面进行了完美的收官。重庆人确实了得,化普通的面食为神奇,把平常的小面牌打成了王炸!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供应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每逢节假日,到重庆来旅游打卡的人风起云涌,如滚滚的洪流势不可挡。为了简便快捷,腾出更多的时间游览景点,不少的游客选择了进小面馆。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他们被辣得爽,麻得香,蒜泥姜葱碗里装的美味小面迷住了。尽管他们吃得大汗淋漓,口吸丝丝凉气,也难掩其狼呑虎咽之状。我想,他们在吃着这碗小面时,一定觉得整个山城在跳跃,古老的故事,如画的风景,热情似火的重庆人,都溶化在了手中这碗经典小面的美味中!美味一定从他们的头发根根贯穿到了脚板心心吧?!

 

到重庆来旅游的外地同胞中,不乏有经商头脑之人,他们诚心诚意拜师学艺,把重庆小面的招牌和美味带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开设了重庆小面馆。如今,从长白森林到南海渔乡,从高原牧场到江南粮仓,从大河上下到珠江堤畔,重庆小面如同烂漫的山花,开在了祖国的各个角落。对此我怎能不发出心底的声音: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精进的重庆人,继续奋力拼搏吧!

 

“先生,这是您的重庆小面。请慢用。”女服务员的话打断了我的回忆和感叹。我吃了几口后,感觉沈阳的重庆小面还不错,学得有模有样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小面情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