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麦子

宅男之家的图片 第1张
我以为自己和粮食的关系,就是通过钱做媒介,从超市或者网上买回家,仅此而已。
也难怪我这么想,自从离开父母工作之后,就开始独立过日子了,就不得不跟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就一直是这个样子。
可在粮荒的警示之下,我才发现记忆里边有很多和粮食——主要是麦子和包谷——有关的部分。

宅男之家的图片 第2张

不管房子怎么盖,家里的楼上常年会有几个麦包。麦包是存麦子的容器。我上网一查,发现更多地方叫麦囤,说麦包,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种面食,那我也就叫麦囤吧。
麦囤是用竹篾编成的。撑开是圆柱形,上下都是空的,立在平地上,地就是底了,高度大概到成人膝盖上边吧。据说麦囤可以节省空间,便于存放,能防鼠防虫防潮,晒干的麦子就倒在里边,上边盖严实就可以了。
麦子收割脱粒后,必须晒干也能放进麦囤里收藏。
晒麦子是一件大事。挑个大太阳天,各家在麦场上占一块地儿,把麦子倒在上边,摊平,尽量铺得薄一些,这样麦粒能得到充分的晾晒,干得快些。为了晾晒均匀,过一阵子,就要翻搅一下。有人推着或拉着竹耙子在麦子上往返走动,一圈下来,麦子上就留下了均匀的纹路,上边下边的麦子就交换了位置。也有人不用竹耙子,就用自己的双脚。光着脚丫子站在麦子上,脚底滚烫,也疙里疙瘩,麦粒从指缝间冒出来,很奇怪的感觉,说不上舒服还是不舒服。两只脚紧贴地面,不离地交替着往前挪动,身后的麦子上就留下两道有深有浅的沟渠。一圈走下来,麦子上的沟渠排列得整整齐齐,煞是好看。也有人走圆圈,那留下来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同心圆。
宅男之家的图片 第3张
太阳落山前,麦子就要趁热收回家。这个时候,家家都是大人小孩齐上阵,把地上的麦子用木锨推到一起,再扫拢,用小簸箕撮起来装进口袋,再一袋一袋搬上架子车拉回家。
晒一天是不够的,干不透。如果太阳不够烈,那就更得多晒几天才能上楼。
上楼进麦囤也是大事。午后不久,太阳还高高地挂在西天上,大人就要收麦子了,麦子必须趁热倒进麦囤里。大人都是老把式,抓起几粒麦子,放进嘴里嚼嚼,也不知什么标准,反正只要大人点点头,那就意味着麦子已经干透了,可以收起来上楼了。
顶着大太阳,麦粒抓在手里都烫手,把麦子拉回家,家里的壮劳力就扛起一袋麦子上楼,倒进麦囤里。每年的麦子只有全部进囤了,全家才能长舒一口气。
夏天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那时候,天气预报的信息来源不多,预报也不准,更不会像现在这样精准到每个钟点,大人都是出门看天,凭经验判断,当然就有判错的时候。明明是大太阳,突然天就阴了,大白雨眼看就下来了,家家户户,不管正在干什么,大人小孩全部停手,往麦场跑去,争分夺秒收麦子。你家收完了,就赶紧帮别人家收。记忆中也有麦子收不及淋了雨的,还有被雨水冲走的。
 
记忆中,我家楼上总有三两个麦囤。面吃完了,选择一个晴好的日子,男人提着斗爬梯子上楼从麦囤里取麦子,斗装满了,盖好麦囤,再一手提着斗、一手扶着梯子下来。
女人就在家门口,支一口大铁锅,盛上水,把麦子倒进去。水要宽裕些,必须盖过麦子。用笊篱上下来回搅动,把上面漂浮的秕糠捞出来,把脏水倒掉,再加水淘洗,反复几遍,麦子就淘洗好了。
用笊篱把淘洗干净的麦子捞出来,倒进竹筛或簸箕里,再端起来倒在太阳底下的席子上,用手铺平晾晒,中间还会搅动几次。
 晒干的小麦,装进干净的口袋里,用架子车拉到村里磨面的地方,自己磨面。磨面的过程中,还要人不停地把磨出来的粗粉接在容器中,再倒进去反复,这样才能磨得细一些。
磨好的面用干净面口袋装进去,磨子下边还会有麦皮,叫麸子,也装在另一个口袋里,回去当饲料喂猪喂鸡。
如果面吃完了,又碰上阴雨天,总不能一直等着天晴不吃饭吧,那就把麦子倒进一个用木板钉成的容器中,这个容器在关中叫木函。木函有五个面,底是一抱左右长短的正方形,四周大概两匝的高度,比较浅,用来放粮食。麦子倒进去后,用湿毛巾反复擦洗,也算是给淘洗麦子了,阴干后再去磨面。
宅男之家的图片 第4张
家里好像常年吃的陈麦子。新麦子下来了,晒干先存起来,继续吃去年的陈麦子。来年新麦子又下来了,就把前年没吃完的麦子处理掉,开始吃去年的陈麦子。也许以前有过挨饿的日子,楼上总要存放一年的粮食才踏实。
有不少同龄人有挨饿的经历,我好像没有这种记忆,最多就是吃的面黑点,吃的馍里边掺有包谷面罢了。
后来,麦子再也不上楼了,直接进了粮站,各家都有了一个粮站的小本本,什么时候需要面粉了,就拿着本本去粮站取,吃多少取多少,省事了也方便了。
再后来,家里仅剩的一亩地也让给别人办厂子了,家里就再也没有自己打的麦子了。
宅男之家的图片 第5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记忆里的麦子

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