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王顺山,沿途看到农家在门口摆个桌子,上边放着土特产,就有点动心了。以前我不是这样的。我老早就觉得地球都是一个村了,只要你愿意,网上能买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还能给你送到你家门口。所以我出门从不大包小包采购,何苦沉腾腾千里迢迢背回来呢?我出去玩,会在网上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回家后送给朋友。我都不好意思承认这一点,总觉得这样好像心不诚似的,但真的方便。自打宅家后,我对吃的兴趣空前,也明白了特殊时期,网络也不是万能的。
下山后,边往停车场走边问价,一路问下去,心里有数了,就选了离车子最近的一家,站住了。饸饹?蓝田的特产,当然要买点尝尝鲜。打算买的时候我就想好怎么吃了:可以凉拌,没有芥末也无所谓,就当一般凉菜那种调法,估计也不难吃;最近降温,弄一锅热气腾腾的肉臊子浇在饸饹上边,热乎乎地连吃带喝,也很好。而且饸饹是晾干的,可以像挂面一样存放很久,就称了现成的一袋,不到四斤吧。豆干?也买点尝尝。蓝田的豆干跟城里常见的不太一样,厚墩墩很瓷实的一大块,拿起来在手里掂掂,沉甸甸的。放鼻子下闻闻,有老豆腐那股子很浓郁的味道,不用问,是卤水点的,还能闻到一股烟熏味儿。老板是个很精神的老头。他说新鲜,早上才做好的,刚才有人拿起来就吃,还冒着热气呢,边吃边上山去了。桌子上还有包谷糁、玉米面和各种豆子。我想宅家两个多月,家里的库存都吃光了,最近吃自己蒸的面包还没吃厌,还打算里边包上红豆的。再说天很快热了,要不要点绿豆熬汤喝呢?正琢磨呢,老板开口了:豆子都是在我在后边那块坡坡地种的(边说他边往斜后边指指,斜后边是一片坡地),都是新鲜的。老板笑了:那哪能?都是去年秋天的,今年还没下种呢么。我为自己的无知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本该是我知道的常识。我用手抓了一把红豆,让豆子慢慢从指缝漏下去,噼里啪啦落到下边的塑料盆里。实话实说,老头的豆子没有网上买的豆子好看,网上的豆子大小均匀,颗颗饱满,泛着光泽;老头的豆子大小不一,里边混有瘪的,看起来还乌涂涂的,但绝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对吃食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蔬菜,觉得有虫眼的才放心,光鲜亮丽的一定是农药喂出来的。我对豆子的看法也是这个标准。还有一种豆子身上长着好看的纹路,个头也大,我被它的颜值吸引了。印象中似乎在稀饭里遇到过,绵软,是我喜欢的口感。突然想起最近网上的热门话题,就是到底要不要囤点粮食。老实说,我没太放在心里。粮食不就是米面油嘛,那能放多久?放家里占地方,还总吃陈的,何苦呢?哎,我突然想到在哪里看过,说豆子的保存时间比一般粮食长多了,有些好像能保存成十年呢——别挑剔,如果真没的吃了,谈保质期谈营养什么的就是个笑话。我建议同去的朋友也买点。她不屑一顾,还笑话我杞人忧天,问我有仓库吗?打算囤多少?嗨,满共就三五斤,这也叫囤?人家的囤,是成百斤买呢。联合国农粮组织多次发出警告,受疫情和蝗灾影响,全球或出现粮食危机。与此同时,多个国家禁止粮食出口。这些消息够让人担心了。为了稳定民心,新华社发了一篇《口粮绝对安全,百姓米面无忧》的文章,这让某些人更慌了。“可防可控,人不传人”犹言在耳,能不慌吗?微博上有人说买了一百斤大米。我的反应是至于吗?好像人家就是为了回答我似的,接下来写道:还记得口罩吗?要不是开始下手买了十个,可能连出门取个快递的机会都没有了。我进言:慎。今天还有邻居要送我日本海啸那年囤的盐与米。我说:如果你们今天囤了米,这就是你们十年后要问自己和被问的问题。我一看,彻底放心了。原来我心里的囤粮,真跟人家的不是一个重量级,我所谓的囤粮,也就是买个十斤二十斤而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到底要不要囤点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