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汤!按城里的叫法,应该叫冷面。

刚下乡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春天。最好的饭食是:贴饽饽就咸菜,再来碗杂(豆)面的热汤面。不久,过麦熟了,家家户户把剩下的一点儿麦子推了面,在活儿最累时吃得好点儿,千活儿有力气。

小编杂谈的图片 第1张

动手拔麦子了,常听人们说:“中午吃冷汤。”心想,莫不是煮熟了面条泡着冷水吃?回家问奶奶。奶奶说:“明天给你们做冷汤吃!”

第二天中午,我看着奶奶如何做冷汤。和了一大块白面,里面放了盐和碱面,和得稍硬点儿。奶奶说:盐是骨头,碱是筋,这样的面条有嚼头。我拿起三尺长的擀面杖,在案板上学着擀面。把面片擀得足够大,撒上棒子面叠成三寸宽的长条,用刀切成半公分宽的面条,切完,抖开,面片成了面条。麦熟了,豆角、土豆都下来了,做面码儿。炒了点花生米,擀碎,调成花生酱,再炸点花椒油。准备就绪。

大八印锅添了大半锅水,奶奶开始烧水,并吩咐我去挑一挑井拔凉水。水挑回来,倒在大盆里,这时面也熟了,捞到大盆的凉水中,和弄和弄,倒掉盆中水,再过一遍凉水,开吃!哈哈,这就是冷汤!按城里的叫法,应该叫冷面。

盛半碗面,放半碗菜码儿,浇上花生酱、花椒油,拌匀,真好吃!凉凉的,一口下去感觉透心儿地凉。香香的,花生酱、花椒油不知起什么反应,吃了一口,想下一口,满嘴生香。

 

这样的好吃的,在那个年头不可多得,麦熟最累的时候能吃上一两顿就不错了。有的时候,用白薯面掺点榆树皮面,也可以擀面片,切短条,做冷汤,由于不常吃,也觉得比平日的贴饽饽熬粥好吃。关键是面凉,菜多,调料香。

大概七十年代的十年间,生产队年年种那么多麦子,累不少受,可是没钱买化肥,没有水浇地,产量终究上不去。社员舍不得吃分得那点麦子,留着待个客(qie),攒着办点事,一年到头都很拮据。

 

后来,我没有了承包地,到城里去上班。每到麦熟时,同事们有请我们去帮工的,我也高高兴兴地去。起个大早,拔完一块麦地,回来,主人一般会准备好冷汤,请大家吃。人多好干活,饭也吃得多,大碗的冷汤我也能吃两三碗。饭后,把麦子拉到场上,天热了,助工也就散了。

住县城,有时乡里的老乡、同事来办事,赶上天热,我也会做冷汤招待他们。只是,端一盆面,到加工户加工成切面,没有时间,也没有力气再做手擀面了。省点儿事,省下点儿时间说说话,然后,大家还要赶路回家。

小编杂谈的图片 第2张

再后来,我离开了永清。儿孙都有了,我还喜欢在天热的时候给他们吃冷汤。时代在变,一切都跟着变。手擀面变成机加工的,菜码变成比豆角、土豆高级的时鲜菜,自制花生酱变成更香的芝麻酱,花椒油用特级花椒和极味生抽,做出的面按说比乡下的冷汤强多了,我却觉得没有那时的好吃。好在孩子们都爱吃,心里略感安慰!

在物资匮乏的时候,物以稀为贵,平时吃不到,买不来的东西都好。物资充裕了,反而觉不出珍贵,不惜得享受了。

嗨,人心无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冷汤!按城里的叫法,应该叫冷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