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理解接纳的害怕,才可能会转化为勇气

昨天陪孩子去游泳,经历了这样一个画面。

一名6岁女孩,已经游的很好了,但教练希望她能到深水区游,而孩子前两天在深水区呛了水,产生了心理恐惧,所以她不愿意去深水区游。结果教练及其父母生拉硬拽的想把孩子弄到了深水区去,孩子抱着下水扶梯嚎嚎大哭不愿意下水。教练在水里是软磨硬泡“你可以的,勇敢一点,我会保护你的,游一次就不怕了!”,父母则在一旁威逼利诱“你怎么这么胆小?如果你今天不游,以后就不要过来游了!你看比你小的孩子都可以你为什么不行?你不要哭,坚强一点。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虽然他们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能破除恐惧,做出勇敢尝试,但他们呈现的状态,却并没有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反而让孩子又感受到一层层的压力。

生活冷知识的图片
也许你会问“我家孩子有时也会这样,恐惧该如何消除?”,且听我慢慢讲。

出于对孩子的心疼,我走过去给家长和教练讲“孩子今天不想尝试,不代表以后都不想。不要因为游泳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啊,如果因游泳让孩子心生恐惧,就得不偿失了!”不知道这段话是难以理解,还是他们此刻压根就听不进去别人意见,显然这段话并没有任何作用,他们依然故我的劝孩子尝试,虽然语气有些缓和。

又过了一会,我又对他们说“我是心理咨询师,很多大孩子或者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小时候的恐惧或害怕造成的。孩子已经会游了,不敢去深水区是心理还没调试过来,需要点时间,当她对自己的能力足够自信的时候,自然会愿意到深水区尝试。孩子小害怕很正常,你们不要再逼她,相反你们应该要尊重和理解她,允许孩子可以害怕。”这次他们应该是听进去了,我离开没多久,就看见孩子回浅水区去练习了,此刻的孩子已经由恐惧转变为放松。

有意思的还在后面。

我靠在浅水区岸边看着儿子游泳,不一会那个女孩就游到我旁边,我想她可能是感受到了我对她的理解,但她并没有说什么。我伸出拇指夸奖她游得很棒,但她的脸角却微微下拉,漏出了一丝忧伤。我问她刚才是不是很害怕,她点了点头,还差点哭了出来。其实那一刻我很想抱抱她,但碍于文化的束缚,我还是决定用语言支持她,我说:“深水区的确让人很害怕,如果你不想去可以不去,不要听你教练和爸妈的,你的事情你做主。虽然他们也希望你好,希望你勇敢尝试,不过他们不懂方法,也不懂理解你。这时候如果你还一直哭,他们也就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心里难免会着急。如果你能把你害怕的秘密告诉他们,说出你的想法,也许他们就能理解你,就不会逼着你去深水区练习。”孩子不太敢看我的眼睛,但她在认真的听。我能感觉到这个孩子内在已经压抑了很多害怕,后来她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游走了。

分享这个故事,其实想告诉家长们,勇气和害怕就像是一个物体的两个面,当孩子被困在害怕里的时候,内心最渴望的是“我的害怕”能被人看见、理解、甚至被接纳。当孩子感知到“我是可以害怕”的时候,勇气才有机会冒头,而当他的勇气也被看见、鼓励和肯定的时候,会形成坚强与毅力的品质。这和强忍着害怕的坚强有所不同,前者身体的反应是放松的,而后者是紧张与不安的。长期的紧张不安,又会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后者是不可取的。

晚饭时间,我在饭桌上分享了这段经历,5岁多的儿子回应说“我很幸运有这么好的老爸,从来不逼我做不喜欢的事情,能尊重理解我。”这席话听得我愣神了半天,有感动也有惊讶,没有人教过他这些,只能感叹孩子长大了!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或提问,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我们共同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被理解接纳的害怕,才可能会转化为勇气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