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慈悲

小编杂谈的图片

佛家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一句关于他自己的话:“我有三宝,持而报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说,老子老人家以慈作为终生持有的宝贝。
因为慈悲,所以方能勇敢,所以方能感恩,所以方能包容万物,所以方能化育万物。

我读《论语》,一次又一次地感觉到孔子的慈悲。这种慈悲,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柔软,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种本能,是在得道后更加将慈悲用于己以及众人的一种简单的德行。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在村里的所作所为:“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孔子这样一位圣人,在村里的时候,在和乡亲们在一起的时候,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只表现出诚信谨慎的样子。想想我们自己,有了点知识,有了点钱财,衣锦还乡,就想显露,恨不得别人不知道我们的才,不知道我们的富裕,不知道我们的与众不同。

但是在朝廷之上呢,孔子与上大夫,与下大夫,侃侃而谈,纵横捭阖,无所不应。
图我们常说一句话就是“温良恭俭让”,有时候还用于贬义词。但这句话在论语中指的是,孔子向别人学习时,所采用的的态度是“温良恭俭让”,是采取非常谦虚、非常温和非常恭敬的态度。
孔子在村里人聚会喝酒的时候,都是当老人走出后,孔子才走出的。当村里举行祭祀仪式时,孔子自己穿着庄重的服装,自己立于东边的台阶上。每每读到这里,我就想象出孔子悄无声息,默默地独自立于台阶上,好像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民众一样。他哪里有什么特殊性呢?
慈悲,说出来两个字而已,但要落实到行动上,方是一种真正的慈悲。

《论语•乡党》里记载:“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翻译过来就是,朋友去世,没有人料理后事。孔子说,这件事交给我来办吧。至于朋友是富裕是贫穷,是异乡还是己村,则无关系。
慈悲,不止表现为对人,对万物亦是如此。所以佛家说“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翻译过来就是,孔子钓鱼但不会用渔网捕鱼,从不射归巢的宿鸟。朱熹解释说:“此可见仁者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这点就像马圈里失火后,孔子第一句话先问:“伤人乎?”

对父母的态度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问题,提建议,如果父母不采纳,依然故我,那么,就顺其自然,依然用恭敬的态度去对待老人,没有怨言。单这点,对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来说,对父母发脾气,多么正常的事情呀,甚至采取缄默不言的方法来对抗。唉,有比较方知不足。
孔子的“仁”,包含很广泛的内容,能做到“仁”的,难而又难。就像《中庸》里说的那样:“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孔子的理想,就与其慈悲之心相呼应,成为一个整体的理想和目标。有一次,孔子和学生颜渊、子路谈各自的理想。颜渊也就是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说:“我愿意拥有最美好的德性但不夸耀,自己的苦恼不用别人去承担。”子路说:“我愿意发大财拥有无数车马,能穿上好的裘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完了也不遗憾。”我们看看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也就是,年老的人能够安度晚年,使所有的人都能够相互信任,使所有的孩子都得到关怀。
此言一出,高低自然显现。

圣人的心是与万物相通的,所以孔子才不止一次地告诉学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逝去亲人的朋友身边的时候,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在这样的时候,孔子和朋友一样,悲伤哭泣,不再像平时那样唱歌。
当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去世后,孔子大悲,对学生说:“我不为这样的学生而悲痛还能为谁去这样悲痛呢?”
从慈悲出发,能够生发出勇气和力量,能够在苦逼的生活中看到阳光和美好,能够让自己的双足踏实执著地行走于大地上,能够让自己生命中的灵性超脱于肉体而舞动。
斯人已逝,圣人不在。但其言其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后世的人。不管处在哪个地域,不管处在哪个时代,不管处在怎样的境遇,慈悲,都是值得我们拥有的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唯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持有这一法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孔子的慈悲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