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锅贴饼子

下乡24年,最不能忘怀的是柴锅贴饼子。
华北的农村家家堂屋都有锅台,锅台上安着大铁锅。永清县只有一条过境的永定河早己干涸了,农民只好看天吃饭,农业以杂粮为主,玉米(当地叫棒子)、白薯是当家粮。白薯最多吃半年,玉米一年四季是主食。
小编杂谈的图片 第1张
听老人们说,这里麦子少,过去大户人家过年不过吃三天白面。杂豆面、小米在这里都是少有的细粮,吃顿杂面条,闷锅小米饭都是改善生活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人们善于粗粮细做,玉米面就有粗的、细的,粕米、大碴子的区别,且各有各的做法。
最常吃的,人们叫“杂和面”。加工方法:玉米为主,黄豆(或黑豆)百分之十左右。不论是机磨还是传统的石磨,都要先把玉米打碎,把皮子簸出去,然后再加黄豆磨成面。
杂合面主要用来做贴饼子。凉水和面,加点儿小苏打,面团软硬适中,和好面稍饧一会儿。柴锅加水,烧开。手拍面团拍光滑,稍稍用劲儿贴在热锅边上。盖锅,烧火,火要烧均,整个锅底都要烧热,有了香味,转小火,逐渐停火。再过十分钟就可揭锅了。
小编杂谈的图片 第2张
这个柴锅贴饼子,一面软,一面硬。硬面儿有股糊香味,吃到嘴里脆脆的;软面儿,喧软绵香,老少皆宜。
通常会贴饼子熬白菜,或熬土豆、熬倭瓜……,一锅出,别有风味。如果有小鱼和贴饼子一锅出,则就是天津名吃“贴饽饽熬小鱼”。不过,这个地方没有河湖,吃小鱼是奢望,但猪肉炖粉条子与贴饽饽一锅出则是当地的大餐。每年中秋节和阴历年人们都会这样大吃一顿。更多的时候是贴饼子粕米粥一锅出,外加咸菜丝。
后来,我吃商品粮了,有一半白面,一半玉米面,一直到我离开农村。柴锅贴饼子,养育了我,朝夕陪伴我二十多年。
回到北京,很少有棒子面了,有时候想吃,再也找不到农村柴锅贴饼子的味儿了。我曾经买过粗面,买过细面,掺过豆面;我也蒸过窩头,用饼铛贴过饼子,但都做不出那种熟悉的味儿。有时农村的学生、朋友给我带点儿有豆儿的面,我都如获至宝,但没有柴锅,仍有些遗憾。有时我会用这面做点尜尜汤,这种怀旧的味道也会让我品味好久。
说实话,柴锅贴饼子再好吃,也不如烙饼和馒头;粗粮再细做,也做不出白面那么多花样。下里巴人永远比不上阳春白雪。
这里面埋藏着一个情结:一个把自己的青春留在农村的城里人对农村人、农村生活深深眷恋的情结。

没有上山下乡经历的人,品味不出“知识青年”的情怀,甚至有些后来人鄙视这些人憨、傻,满嘴大碴子味,殊不知,这些后来人的情感远不如“知识青年”丰富,他们的浅薄比无知差不了多少!知识永远不能当化妆品涂在脸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柴锅贴饼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