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宴:想起这种久违的味道……,一言难尽!

河北农村人家摆宴席的盛大场面,城里人好多都没见过。在农村,遇上哪家有红白喜事(白事指老喜丧),那一定是全村人的大事!主人家都会大张旗鼓,请上诸多帮手,备上好酒好菜,让亲朋好友、老乡亲齐聚一堂大吃一顿!近三十年没吃这种大餐了,想起这种久违的味道……,一言难尽!

那时候,感觉吃的不是酒席,是那个幸福的氛围和那股热闹劲儿。
办宴席,自家的厨房显然太小,必须搭建露天”厨房“才能伸展手脚。最早的时候还是用大坯砌土灶,坐大锅,烧柴禾。后来有了煤,有人家用柴油桶改造成炉灶,方便多了。
由于菜太多,通常都会架几块门板或者拼几张桌子,充当厨房操作台。菜必须分门别类地摆放好,开席的时候直接端上桌。这种壮观的场面只怕今生再也难得一见。
那个年代,农村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是七印锅、八印锅。但是一家顶多也就2口锅,办婚宴就必须去左邻右舍借大锅用。不得不说,那时候农村人把互帮互助,充分利用资源的美德发挥得淋漓精致。还有八仙桌,开席前主家都会去村里各家各户借来备用,为了不弄错,通常会在桌底贴张纸条,写上姓名,方便归还。
在农村办酒席是个大事,需要做平常难得吃到的大菜,而且主人家还必须考虑菜的味道和成本,所以一定要请一个信得过的厨师掌勺。虽说这大厨没有“厨师证”,但是他做菜的味道和风格,大家都心知肚明,因为做这一行靠的都是口碑。有的村子为社员家的大事成立了办事组。由总理、会计、红白案主要人员组成,为事主无偿出工,生产队记工分,免去这些人不能赚工分,影响家庭收入的后顾之忧。
小编杂谈的图片 第1张
酒席上的大事小事光主家一家人肯定忙不过来。向邻居乡亲打个招呼,人们都会过来帮忙,这已是约定俗成的事。这在当地叫“落忙″。落忙的人早已习惯于这种排场,有人择菜,有人洗碗碟,有人切菜、配菜,有人挑水、烧火,有人端盘子,驾轻就熟,按部就班,分工负责,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
农村宴席,根据事主家的经济状况一般是“二八席”或“十三件”。二八席:八个大碗,荤素各半;八个碟,四个凉菜,四个炒菜,共十六道菜。十三件,稍薄点,有十三道菜。也有摆“五四席”的。各种席面用八仙桌安排,一桌坐八个人。主食是馒头,管够。当地人管馒头叫包子,因此去参加宴席也叫“吃包子”。
开席了,一般先待亲戚,后待乡亲。凑够八人即可开席,长者为尊,团团坐定。主人也会预备些白酒,想喝酒的人凑到一起开怀畅饮。
小编杂谈的图片 第2张
做菜最看大师傅的手艺。其技艺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以及配料选择上的功夫。大碗的菜品多是先炸后蒸再浇高汤,要想做得味足,蒸的火候得把握,出锅时浇的高汤也很重要。一份地道的高汤要用猪棒骨,熬半天,直至熬出骨油,这样的高汤浇碗中才能让各种食材的味道都得以升华,令人一品难忘。
农家宴上菜是碟子大碗一块上。随着菜品上桌,浓郁的香味飘散在庭院,饭棚之中。围桌而坐的人们大都是农村人,说话嗓门大,内容不讲究:排辈论大小的,小叔戏嫂子的,姐夫戏小姨的,抬杠的,起哄的,嘻笑声和着各种大菜混合的香味,喜兴,热闹!
先吃过的人们个个满面红光,用手抹抹油光光的嘴唇,临走不忘再点上一棵烟。看到熟人,油花花的手又握在一起摇晃。人们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回想当年的农家宴,那场景,那些发生在宴席上的奇闻异事历历在目。话说回来,那时候农村仍然贫穷,办一场宴席要用掉一家人几年的积蓄,因此,那四大碗荤菜底下都用闷子、土豆、萝卜等垫底。馒头纯白面的不多,白面掺白玉米面的不少。这种事是公开的,无可奈何的事情。吃席的人一般不会挑剔。

如今实行了市场经济,助工落忙式的义务劳动越来越少了。许多地方成立了包办酒席的企业,红白事一条龙服务,酒席实行大包干,淡好价钱,事主什么都不用操心了。酒席菜品不再以猪肉为主,鸡鸭、海鲜也上了农民的餐桌。时鲜小炒花样繁多,各式凉菜层出不穷。酒席上的变化,表现出农村的发展,农民摆脱了贫困,正向小康疾步迈进。
我还是怀念那种乡亲们互相帮忙,邻里互助无间,热热闹闹的充满亲情的农家宴场面!
吃完席别忘了随份子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农家宴:想起这种久违的味道……,一言难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