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与《百喻经》

金庸小说中涉及很多佛经,但大部分佛经成了武学秘笈,更加高深莫测。《百喻经》是例外,它出现在《笑傲江湖》第五章,令狐冲受重伤,让仪琳为他讲笑话,仪琳想到《百喻经》中的故事。

仪琳先问令狐冲有没有读过,令狐冲说自己从不读佛经。仪琳脸上微微一红,说道:“我真傻,问这等蠢话。你又不是佛门弟子,自然不会读经书。”顿了一顿,继续说道:“那部《百喻经》,是天竺国一位高僧伽斯那作的,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仪琳就给他讲了两则《百喻经》中的故事。

仪琳讲的第一则照她说的是“以犁打破头喻”:“从前,有一个秃子,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他是天生的秃头。这秃子和一个种田人不知为甚么争吵起来。那种田人手中正拿着一张耕田的犁,便举起犁来,打那秃子,打得他头顶破损流血。可是那秃子只默然忍受,并不避开,反而发笑。旁人见了奇怪,问他为甚么不避,反而发笑。那秃子笑道:‘这种田人是个傻子,见我头上无毛,以为是块石头,于是用犁来撞石头。我倘若逃避,岂不是教他变得聪明了?’”

这个故事在《百喻经》原本作“以梨打破头喻”,是第三则。梨,比较费解,原文第一节:“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周绍良说,梨“疑当作?”,《康熙字典》引《六书正讹》解作黑木名;又可能是“藜”字,《康熙字典》引《尔雅翼》说“可为王杖”。因此周绍良说“这里应作木杖领会”。用木杖敲头,应该不成问题。但仪琳把整个故事改写了,不但改成了犁,而且还编出一个田人。只是犁一般是铸铁而成,重量不轻,举起来打非止破损流血罢?我想会出人命,但其夸张的效果更能令人发笑,富有画面感。

仪琳讲的另一则是“医与王女药,令率长大喻”。她讲的内容与《百喻经》基本吻合,只是题目原作《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是《百喻经》第15则。仪琳讲的一段原文是:

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即大。但今卒无,方须求索。比得药顷, 王要莫看。待与药已,然后示王。” 于是即便远方取药。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 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能令卒长。”便敕左右, 赐以珍宝。

这段文字里出现了两次“卒”字,周绍良注本没有注解“卒”的意思,但他翻译了全文,第一次“但今卒无”译成“可是现在没有”,这里的“卒”没有译出来;第二次“能令卒长”译成“能够一下子就长这么大”。如果卒读zú,好像没法译成“一下子就”;若读cù,可解作仓促、突然之意,但好像又不如“一下子就”那么合乎上下文逻辑。仪琳改成“率”,“率”有急速之意,“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的“率”就是说风刮得快,这样讲起来比较好理解。生活冷知识《百喻经》的图片

1914年,鲁迅为了给他母亲祝寿,在金陵刻经处施金刻了两卷本《百喻经》,1926年王品青辑出寓言部分成《痴华鬘》一书,鲁迅写了一篇题记,他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而此集竟然又为金庸所用,成就了仪琳与令狐冲最为天真、无心机的一段对话。鲁迅又说:“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今则已无阿伽陀药,更何得有药裹,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我们又何必拘拘于文义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笑傲江湖》与《百喻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