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河两岸老地名

由褒谷南口,滔滔褒水挣脱秦岭羁绊,流入富饶的汉中盆地。这一段,褒河两岸呈现出村寨棋布、平畴千顷之景状,也最能代表汉中盆地鱼米之乡的特色。

小编杂谈的图片

这一段的褒河,成了汉台区和勉县的分界线,然细究,两县区的辖域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河西的勉县褒城镇连峰村,其一部分水田,却在河东的河东店镇域内。而龙江镇村民的一部分土地,却又在河西的珍宝坝。褒河入汉江处,即汉江南岸,是南郑区梁山镇的梁西村,梁西村村民的一部分土地也在汉江北岸的珍宝坝,梁西村百姓常坐船过汉江,到珍宝坝,来耕种自己的庄稼。

值得一提的,是褒城镇域内的老褒城。褒城,是褒城县的县治。自北宋嘉佑年置褒城县治起,到1958年撤销褒城县,褒城县的县治置于此,而未变动过。

褒河西岸,有连峰、红庙寨、小寨(联合)、堡子沟、杨寨、纪寨、南营、珍宝坝等村。这一片,集镇有老道寺、长寨、褒城南门市场等。老道寺因早年建有寺庙,后来僧人离去,寺庙却由老道人占据,故得名老道寺。长寨街在明嘉靖时因街道长,且修有寨堡,故得名长寨。褒城南门市场,是在撤销褒城县后渐渐兴起的集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门一带有一定人流量的集市,只因近年交通线路在其周围渐多,把这儿似乎变成了“撇脚处”,致集市有所萎缩。堡子沟因早年筑有寨堡,故名;红庙寨因清咸丰十年(1860)建庙(红墙)而得名;珍宝坝村紧邻汉江,是勉县海拔最低的地域,唐贞观时在此掘有金矿石,故得名“珍宝坝”;杨寨因东汉时杨姓居此得名;季寨明成化时因季姓居此得名。

珍宝坝村,近年与其临近的长寨老街东头的南营村合并。与珍宝坝村隔汉江而望、踞于汉江南岸的南郑区梁山镇梁西村,因其踞于汉中名山梁山之西,而得其村名。

褒河东岸,今归汉中市汉台区辖。褒谷南口,这一片,有河东店、宗营、龙江等集镇,村寨棋布,人口稠密。

河东店,因其位于褒河以东,昔属川陕商旅往来必经之地,旅馆店铺林立,而得其名。河东店镇域内,有一些老地名。如骆驼坪,位于今花果村第4村民组,据史料载,骆驼坪为古褒国遗址,禹封其子褒君居于此。褒姒铺,为昔日褒斜栈道之必经之地,曾有驿铺,故名。解放初,曾有住户18家,后因建石门水库而搬迁,褒姒铺一带被淹没。

沙河沟,位于褒河西侧,曾名沙河沟大队(村);汪家院子,因汪姓建有一大院子房屋,故名;罐沟,地名,因地处形似陶罐的山沟,而得名,也写作“贯沟”,曾为贯沟大队(村);马家沟,曾名马家沟大队(村);沥水沟,因境内有泉,“激石落崖,其声淅沥”,故名沥水沟,曾名黎明大队(村);麻坪寺,昔位于褒河一平台之上,建有寺庙,庙主姓麻,故名,曾属麻坪寺大队(村);潘家河,因早年潘姓居此小河边,故名;玉皇坪,海拔1654米,在高山顶部,因其顶部为平地,建有玉皇庙,故名;老丈沟,曾名老丈沟大队(村)。
褒谷南口,沿褒河向东北行,有天台乡,乡政府驻地蚂蟥沟。蚂蟥沟清乾隆时即有此村名,传早年一财主用一马换得此山沟,曰马换沟,日久年长,后人讹称此沟为蚂蟥沟。天台乡境内有印家沟、磨子沟、三娘坝、太阳坪等地名,也均有讲究。如印家沟,传早年一财主用一玉印换得此山沟,故名;磨子沟,因沟里在清康熙前有石匠在此锻磨,故名;三娘坝,传明朝建文帝逃难抵汉中境内的建基崖,他的三夫人(三娘子)寻至这里(今三娘坝),因病而亡,葬于此,故名;太阳坪,因地处深山,为一平地,昔日建有太阳神庙,故名。

今河东店镇褒姒村,是一新组建的村,因西周褒姒居于此、生长于此,故取其名,曰褒姒村;周寨村,曾名周寨大队(村),因周姓而取名。打钟寺,曾名打钟寺大队(村),因有打钟寺庙而得名。打钟寺村古称打钟坝,亦称延庆寺,或菜子坝,此地昔为古褒城县治。《褒城县志》载:“打钟坝置县自秦始,汉曰褒中(县),魏置褒中郡,隋曰褒城,宋徙于山河堰(今褒城镇连峰村)。”张寨曾名张寨大队(村),是一人口大村,曾创建何英互助组(汉中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典型),该村蒿文杰创办的“农二哥诗社”名闻遐迩,这里也是作家王蓬的家乡。邹马村,传古时褒城县考试习马者在此必过一桥,故名走马桥,后官府行文中将走马桥写成邹马桥,后来干脆改写成了“邹马”二字。硙里村(硙,音磨),据史料载,明弘治元年(1488),因在该村旧房基地下掘出石磨,故取此名,今写作“磨里”。瞿鲁营村,因瞿姓清咸丰前即居于此,鲁姓(原籍长安)早年在褒城县任职而居于此,故得名瞿鲁营。西郑营大队(村),因郑姓明初由浙江定居于此,且户族居于西、东二村,西村较集中,故名西郑营。下徐家、上徐家,传徐姓兄弟俩于清乾隆年由四川而定居于此,故名。武家坝,传早年武姓从褒河西岸的小寨迁于此,故名。新沟桥村,传明洪武初年张姓从四川迁此,后村中新修沟渠,并架石桥,地名由张家庄改为新沟桥。桂花村,因村内原有一较大的桂花树,故以树取其村名。

 

再南,褒河东岸,有众多村寨。龙江铺,因地处龙江(褒河古称黑龙江)东畔,昔日此地又为汉中至沔县、至四川的交通要道,曾设有驿铺,故名龙江铺。柏乡街,曾为褒城县古驿站,唐孙樵所言“天下第一驿”即言此驿站,又因古有街市,且为人们赶集的乡场,有两株古柏成此地之标志,故得柏乡之名。张码头,因张姓早年在此自建较大的渠堰闸水铛,故名。姚家营、周家营,均以姓而取村寨名,曾以周家营而取周营大队(村)之名;王坟村,以村内葬有王家坟地而取村名;新营村,因早年由湖北迁来新户,始建村时取名为新营,《南郑县志》载,新营在清乾隆年即有此名。谭堰村,因谭姓居此早,且谭姓户旁有渠堰,故得名谭堰。1935年,正月,红军在该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并开仓放粮,历时半月。刘台村,因村内有一高地,形似平台,刘姓最早居于此,故取其名。凹(音豁)口村,因村内有凹口寺而得名,据史料载,清光绪二十七年前此地有寺庙,且寺庙前原系河之渡口,故寺庙取名河口寺;后人们把“河”念成了当地方言“豁”,且写成了“凹”(当地人念凹为豁);另1970年建阳安铁路,在此掘出一渡船,说明今凹口寺村一带古为汉江渡口(或由汉江边延伸的人工开挖的渡口)。孤山村,因村域内有孤山(一小山包,山包上建有孤山寺),得孤山村名;梧风村,因村内昔有梧风寺庙而取名。
褒河两岸的老地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但它们又在快速地消失着。我们在实施“四个在汉中”的战略中,应当拯救拯救它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褒河两岸老地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