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桥镇七家古城的前世今生

喀喇沁旗境内的古城在十座之上,论平川古城保存完好程度当数西桥镇七家村古城。古城坐落在七家村委会之南100米、坤都伦河之北500米的川地上。古城正南正北方向,方形,边长约260米;三面有墙,西墙最高约5米,南、北墙高约3米,东墙早已不存;城外西北60米处早年有一圆形土堆,高6米余,当地人称“点将台”。七家村古城最早建于何年?后来又被哪个朝代所延用?下面试做说明。
(一)

小编杂谈的图片
《喀喇沁旗志·文物古迹》载,七家古城,“城内散布有泥质灰陶折沿双唇盆、泥质灰陶绳纹筒瓦等遗物。”另外,在古城西、北两处山梁上至今仍可见到四座大型烽火台:城西4公里的二道营子南山有一对南北方向排列的烽火台,城北3公里的贾家梁营子东西各有一座烽火台。两地烽火台排列恰好是长城走向。据史料记载,西汉武帝时期,为抗击匈奴,在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开始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长城西起新疆的罗布泊,经河西走廊、阿拉善、五原、集宁、张家口、承德、赤峰、辽宁,直至鸭绿江口。赤峰境内的长城筑于宁城县、喀喇沁旗两地。南由承德县入境宁城县黑里河镇,沿坤都伦河西岸北行,经八里罕、存金沟、三座店、大城子、小城子五乡镇,自小五家村入喀喇沁旗西桥镇二道营子,过火石山,沿坤都伦河北岸东行,经贾家梁、炮手营子、牤牛营子、昌盛远,跨老哈河进辽宁建平县。综合七家古城城内泥质灰陶,城外烽火台、长城等遗存,文物部门将七家古城定位于“汉代长城之附属设施”。通俗一点儿说,就是汉代边防城。
2013年夏秋,赤峰市博物馆与喀喇沁旗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桥镇宫家营子村铁匠营子北山坡一古墓群进行了清理发掘。古墓群占地8000多平方米,其中清理被盗墓54座,发掘未盗墓5座,合计59座。古墓排列有序,计十列,最少的一列为3座。出土遗物200余件(组),其中有陶器、青铜器、骨器、石珠、金箔等。陶器,包括陶罐(分夹砂红陶、褐陶,泥质灰陶)、陶纺轮等;青铜器,包括青铜壶、敦、鼎、洗、匜、觚、舟、匕等;骨器,包括乐器、镞、骨环等;石珠,包括黑白石串珠、松绿石珠等。同时发现人殉尸骨,另有残灶、窑址、灰坑等。从夹砂红陶、褐陶,青铜器以及残灶、窑址、灰坑的存在,可知此墓葬为夏家店上层文化,所属民族为东胡族,所处年代为战国中期前后。从出土的青铜器、骨器制作精湛以及人殉的存在,可知墓主人地位显赫并握有重要权力。以此推断,在古墓群附近应有一座上规模的城市。而七家古城西距古墓群14公里,距离最近且同属一个流域,因此说七家古城为东胡墓主家族居住之城。
史料记载,战国末期,燕昭王派大将秦开袭击东胡,东胡退却千里(今西拉木沦河以北)。燕惠王、孝王年间,自造阳(今河北省赤城独石口)至襄平(今辽阳北)修筑长城,并陆续设置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渔阳(今北京密云县)、右北平、辽西(今辽宁朝阳市)、辽东(今辽阳市)五郡。赤峰境内的燕长城分南北两线,北线在松山区北侧,南线由河北围场县入境喀喇沁旗,经十家满族乡姜家营子、明安山、刘家店出界,进元宝山区。经查,燕长城之南上规模的古城只有两座,一是西桥镇七家村古城,二是宁城县甸子镇古城,右北平郡治所必居其一。
至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战国至秦汉,七家古城历经四朝,战国中期前后为东胡重镇;战国后期(燕国)至秦汉时代,或右北平郡治所,或边防城市。
(二)
唐初,奚族居饶乐水(今西拉木沦河)上游,契丹处饶乐水下游。唐王朝在饶乐水上下游分设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控制两族。唐代中期,奚族受契丹打压,奚王牙帐南迁至土河(今老哈河)上游西岸(今大明镇);另有一部奚族向西南迁徙,在妫州(今河北怀来县)一带定居,史称“西奚”。至唐代后期,奚族疆土已扩展至,北越今克旗达里湖,西南临张家口,东南接锦州。喀喇沁旗这片土地自唐代中期至唐末属于奚族疆土。
奚族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它扼守着契丹进军中原的四大关口:妫州,向东直通石门关(今北京居庸关附近);古北口,今北京北;松亭关,今宽城县南界;榆关,今山海关附近。故此,唐末勃兴的契丹对奚族集中兵力进行打击,至公元911年,奚族投降,疆土全部纳入契丹版图。喀喇沁旗这片土地归契丹所有。
契丹对奚族并未灭国,政策上略有宽松:保留奚王;保留奚王府军队;契丹向奚王府派监军(一律契丹人),向奚军派将军。由于契丹对奚族经济压榨过重,致使天赞二年(923)春,箭苛山地区(今河北青龙县东北)爆发了以胡损为首的奚族农民起义。
辽太祖立派兵马大元帅德光对胡损进行镇压,农民起义失败。辽太祖借机对奚族进一步整改:奚王由奚族自选改为朝廷任命;向奚王府派遣“常衮”等官员,“协助”管理民政事务;在奚王府附近设头下州(庄),监控奚族。头下州(庄),即大元帅德光的恩州,皇族抜里得之榆州,皇族迭剌家族的马盂山庄、凌河庄。
天显元年(926)七月,辽太祖驾崩;次年(927)秋,大元帅德光继皇帝位。恩州,由头下州转为宫州。圣宗初期,继续在奚王府周边建州——高、利、武安三州;澶渊联盟之后,加快对奚王府的削藩速度:逼奚王献出土河川;迫奚王府迁离旧址;在奚王府旧址建中京,置九县;在中京周边设惠、松山、北安、泽、潭五州。中京附近前后共设十州。开泰年间,征高丽,掠部分渤海人入恩州,恩州增设恩化县。大批的汉、渤海人进入奚地,改变了奚族原有的政治格局。
辽保大二年(1122)正月,金国大将杲先攻下高、恩、惠三州,接着攻陷中京、泽州。到此,辽中京地区落入金人之手。金初,中京延用辽朝管理体制,京、州名称不变。金天眷二年(1139)改制,撤销恩州,降恩化县为恩化镇。恩州故城改为传舍(驿站)。
金贞祐二年(1214)十月,蒙古大将木华丽帅军先攻占高州,经花道、恩州南下,围金北京;次年(1215)二月,金北京沦陷。蒙元时期,恩州仍为驿站。元朝皇帝驻地实行两都制,冬季在大都(今北京市),夏季在上都(今正蓝旗古城)。自京都有两条驿道经过恩州,其一从元上都东行,经高州、恩州、大宁(金北京),至辽阳行省;其二从元大都东行,经蓟州、宽河(今宽城)、大宁、恩州、高州,北行三千里至阿木哥大王府(今陈巴尔虎左旗)。阿木哥,忽必烈之弟。
概括起来,恩州,建于辽天赞二年(923),延续至辽保大二年(1122),计199年。自辽保大二年(1122)至金贞祐二年(1214),计92年,为金代恩州。自金贞祐三年(1215)到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计153年,为蒙元恩州。辽、金、元三代恩州,共存在445年。
(三)
辽、金、元三代恩州旧址在何处?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西桥镇土城子村,另一种认为在西桥镇七家村。文物部门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土城子村有三处古遗址,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到3000年,比辽代早3000到2000年,所以说土城子村与恩州没什么关系。下面用三方面史料,说明七家村与恩州的关系。
宋熙宁八年(1075)沈括出使辽国,著《熙宁使辽图抄》。文中载,出中京北门,行三十里余至中顿。又十里余转西北,又十里余过三肤河。临都馆在平川,东行七八里可见恩州。临都馆南距中京七十里。沈括这里记录的“三十里余”+“十里余”+“十里余”,之和可得两个数据:最低为50里,最高为70里。若按70里,是从中京(今大明城)正北行70里至今坤都伦河(辽三肤河),过河后行4里是西桥村,东行8里是六家村。按方位、里程推算,临都馆当在西桥村,恩州当在六家村,然而六家村方圆6里之内无古城。这就说明此路线有误。若按50里,则是出中京沿306国道西北行,经八肯中、四龙至坤都伦河(辽三肤河),恰好50里,过河后东北行26里至大庙,再东行8里至七家古城。依据方位、里程推断,临都馆在大庙,恩州在七家古城。
元末,官员熊梦祥著《析津志》,文中载,大宁至高州计五道驿站,“大宁北京,八十里正北恩州,八十里花道,八十里狗群,东北三十里高州。”《元宝山区志》载,“高州,今址风水沟镇庄头营子村土城子。”依据《赤峰市公路交通志》提供的里程数据,建昌营村东北距庄头营子土城子(高州)25里,狗群驿站当在今建昌营村附近。美丽河镇古山村北距建昌营80里,花道驿站当在古山村。七家村东距古山村(花道)80里,南距大宁北京(今大明城)84里(近似80里),按里程推断,恩州驿站当在七家村。
二零二一年乌成荫先生编著的《宁城通史》出版。书中载,近年民族工作者靳堂先生发现一张蒙文抄件,文中载:金贞祐二年(1214)十月,木华梨夺取高州后,至花道歼金军八万,达恩州后兵分两路,东路军过坤都伦河,经兴隆街、二八台梁、八肯中至金北京(今大明镇);西路军从台子村过坤都伦河,经南湾子、四龙、八肯中,至金北京。该蒙文抄件没说恩州位置在何处?假设在土城子村,土城子村往南是一马平川,木华梨可直接率军过坤都伦河,经兴隆街、二八台梁、八肯中,达金北京。这是一条最便捷的路,没有必要再分兵一路,绕道18里——经西桥、七家、台子过坤都伦河,逾南湾子、四龙、八肯中至金北京。假若恩州在七家村,情况则大不相同。七家村之南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大山,西起台子,东至西桥,全长14里。从七家村去金北京,只能绕道,或向东,经西桥、兴隆街、二八台梁、八肯中至金北京,里程82里;或向西,经台子、南湾子、四龙、八肯中,至金北京,里程也是82里。两条路线里程相等,具备分兵的条件,由此说明恩州旧址在七家村。
上世纪末,七家村“两委”班子申请将七家村更名为恩州村,实乃凿凿有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西桥镇七家古城的前世今生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