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轧 场

小编杂谈的图片

民间有谚:“芒不芒,打两场。”意思就是说,在芒种过后,那些关于麦子的农事活动就在打麦场上展开了。是啊!细想起来,我已有四十多年没有参加家乡的麦收了。于是,今年夏收大忙季节,我专程回到老家,帮助哥哥、弟弟家收麦子。那天吃过早饭,在哥哥家的储藏室里,我看到两个大碌碡(liù zhou)静静地立在房间的东北旮旯里,很是凄凉。睹物思情,心里顿时涌上柔软的情愫,小时候那一幕幕关于麦收的情景历历在目。特别是生产队里轧场的那些人,那些事,至今想起来清晰如昨。我仿佛看到了打麦场上人们挥汗如雨,拉起碌碡一圈圈地碾压麦子的情景;我仿佛听到了碌碡“吱扭吱扭”那有节奏的声响;还有我和小伙伴儿们蹲在“石板”上面唱歌的快乐幸福场景……

所谓的轧场,就是人们常说的打麦场。轧场前首先要矼场。这不,每当地里的麦子熟透前,各个生产队都要在临道的麦田地头,(为的是运送麦子方便)拔掉还不太熟的麦子,腾出十四、五亩来地儿做麦场。人们先把麦子拔下来,再往场地里灌满水,将地洇湿浇透。过上两三天,等场地稍微干吧后再铺上麦秸秆,麦糠,套上牛、驴,拉上碌碡一遍遍地碾实碾平,一直碾轧到“油光铮亮”。过几天后,再往场地上泼些水,然后再碾再轧。经过翻土、灌水、撒糠、碾轧,直到地面平整,坚硬为止。场面矼好后,还要在麦场的西南角搭起一个一人多高,两米多宽的窝棚,全天候有人看守麦场。为下一步轧场,晾晒麦子打下基础。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家还不富裕,机械化种植十分落后。在我们那一带村子里,社员们以种地为生,拖拉机、脱粒机、收割机还没有普及,社员们劳动完全是手工作业。每到麦收时节,人们不是用手拔麦子就是用镰刀割麦子。既辛苦,劳动效率又低。麦子割完后,各生产队用马车拉,用小车运,用肩挑等方式将麦个子一一运送到场里。那时候,田野里到处是运麦个子的队伍,那场面既轰轰烈烈,又热热闹闹,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煞是好看。当所有的麦个子运到场里后,再将麦个子一一解开,均匀地铺在麦场里。接着就开始轧场了。因那时候各个生产队里还很贫穷,买不起多余的牲口,因此,人拉碌碡就成了打麦场上的主角。

碌碡,在我们老家俗称为“石磙”。听大人们说,碌碡是我们的祖先,用石头制作的圆柱形碾压工具,每个重约二、三百公斤。碌碡被作为一种农具,多由木框架和圆柱形的石磙构成,它主要是用牲畜或人力牵引来碾压场地或轧小麦,谷物等。你看,当人们把地里的麦个子运回到场里后,再把麦个子铺匀,社员们就在碌碡木框架上绑上缲子开始轧场。拉碌碡一般分三个班,每班为八个人。每班拉四十分钟左右就开始换班。保证人歇,碌碡不歇,轧场不误。在我的记忆里,拉碌碡一般都是在中午时间进行。因为这个时间段儿正是太阳最毒的时候,麦场上的麦穗子经过太阳的暴晒,很容易脱落。人们冒着酷暑,挥汗如雨,竭尽全力拉动碌碡,在“吱哟吱哟”有节奏的响声里,一圈圈地碾压麦子。每个人被太阳晒得火烧火燎的,汗水湿透了衣裳,肩膀抽红了,没有一人喊苦叫累。记得那年我刚好十岁,那时干不了像拉碌碡这样的体力活,我就和小伙伴儿们一起,帮着给轧场的大人们送水,翻场。我们用水桶,从水井里打出清凉甘甜的水,然后在水里放上一点糖精,用扁担挑到场里,让拉碌碡的大人们消暑解渴,当又热又渴的人们看到糖精水后,就像沙漠里遇到绿洲一样,喜出望外,纷纷来到水桶旁,用瓜瓢兜一瓢咕嘟咕嘟就喝完了,两桶水很快就喝的一干二净。接着,我们还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拿起叉子来回翻麦秸。后来,我和邻居家的好伙伴儿占平,还当起了编外“赤脚医生”。每天一吃过午饭,我就背上“药箱”和占平一起,给烈日下轧场的乡亲们送去薄荷片、仁丹、十滴水,帮助大家消暑。这在那个靠挣工分分粮食的年月,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义务劳动就显得难能可贵,因此得到了乡亲们的普遍赞扬。每每看着社员们低头拉碌碡满脸汗水的情景,听着那碌碡发出“吱哟吱哟”的声音,我的心情很沉重,深知农民的辛苦和粮食来之不易。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村里的经济有了一些好转。我们生产队又相继购买了三头驴和四头牛。七头牲畜的“落户”大大缓解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这不,转眼夏收时节就到了,人们终于结束了人拉碌碡的历史。每次轧场,都有牛、驴拉碌碡,而且是三个碌碡同时进行,这大大加快了轧场的进度。一个碌碡分别有一个大人牵着牲口一圈圈地轧场。记得那时,三个大人,每人头戴一顶草帽,肩上搭个擦汗的毛巾,左手攥着一根长长的缰绳,右手挥舞着鞭子,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牲畜。就这样一圈又一圈,一场又一场,直到碌碡把麦粒全都轧脱出来,才休息一会。于是,人们乘这个间隙,抓紧时间翻场。就是将轧平的麦子翻挑,把下面的翻上来,接着再轧,直到麦粒完全脱落为止。而后,用杈子(挑花秸的一种农具)将麦粒抖落掉,把麦秆挑到场边堆成垛,再用刮板把连皮带粒的麦子堆积起来。起场后,下一步就等风起的时候攘场了。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麦场上,牲口拉着碌碡,碌碡后面还带着一块长条形三角形的石板。每次轧场,我和小山、小平便每人蹲在一个“石板”上面,紧紧抓住绳子,随着碌碡转圈圈,我们还坐在落石板上唱起了丰收歌: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丰收的喜讯到处传,家家户户喜洋洋,喜洋洋……歌声在麦场上空久久回响,我们便陶醉在幸福的喜悦中。虽然我们三个热得满头大汗,衣服透湿,但我们着实地过了一把“坐车”的瘾,我们便陶醉在幸福的喜悦中。

在生产队的时候,打完麦子,打麦场还要留作秋天使用。比如轧谷子,轧豆子都需要用碌碡轧场。而到了冬天,麦场由于场面平整,这里便成了孩子们最佳的活动娱乐场所。这不!每天一放学,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麦场打陀螺,学骑自行车,甩鞭子等各种游戏。那个年月,尽管家家户户很穷,吃不饱穿不暖,但每天过得都很快乐和幸福。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夏收时,过去的人拉碌碡,牲畜拉碌碡轧场的苦力活便由脱粒机、小型拖拉机代所替代。用带有石碾磙的拖拉机轧上个两三遍,就把麦粒都轧出来了。后来,大型联合收割机的问世,彻底把农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人们再也不为麦收、轧场发愁了。

时光飞逝,岁月流转。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给农民们带来了很大的实惠,土地分产到户。不少农户购买了脱粒机。后来,又有了收割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每到夏收时节,社员们不出麦地,站在田间地头,丰收颗粒饱满的麦粒就装进了麻袋里。有的农户不用将麦子运回家中,直接到田间地头就将小麦进行了交易。目睹人们数着那一张张红色的百元大钞票,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我和他们一样,心里充满着的是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记得有人说过:一样东西无论充满了多么贵重的回忆,它都不是回忆的本身。珍贵的东西是埋藏在心里的,无论尘封多久,那人那景都将在遗忘中重新拾起。是啊!今天的祖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富裕安康。时下的农村,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们已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彻底解放出来。过去的碌碡已完成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农村里也很难再见到碌碡这种笨重的农具了。轧场,这个古老而又辛苦的活计逐步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然而,作为见证者和实践者,我是品尝了其中的滋味。那曾经的碌碡,曾经的轧场,曾经的一切一切早已尘封在儿时的记忆里,成为了美好的回忆!时至今日,生产队里轧场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没齿难忘。因为,它磨练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我会把这久远的记忆珍藏在心底!直到永远永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远去的记忆:轧 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