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根治海河

1963年,那年我13岁,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正赶上发大水,村北最高的沙岗子都有没脚踝的水。我记得很清楚,爷爷用个大圆笸箩拉着我,趟水去村北捞豆子,少年不知愁滋味,茫茫大水成了我向往的大海。水退后,我辗转天津回北京,姥爷告诉我,海河水漫进了市区,低洼的地方有一人深。由于这场大水我开学晚到北京三天。
小编杂谈的图片 第1张
1968年我下乡后才知道,毛主席为这场发生在海河流域的特大洪水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一场以河北人民为主体的大规模群众性治水运动在华北大地展开,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整个工程持续近20年,使用土方量达13.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如果将所用土方修成厚4米、高8米的城墙,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多。以我省民工为主力的治河大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一把把铁锨和一辆辆独轮车,基本解决了海河流域的水患问题,其所凝铸的根治海河精神永载史册。
我有幸参加了一期根治海河的工程。就是我下乡的1968年秋天。那期我们家是我父亲出河工,中途身体不好,我替他回来,因此在工地伙房拉水和帮厨。
河工是各村按指标派的,按军事化管理,一个公社是一个营,一个大队是一个排,几个大队编成连。早晨天亮听起床号出早工,干三小时回来吃早饭,午饭后可休息一个多小时,晚上听熄灯号睡觉,能睡八小时。
河工住工棚,棚很大,对头的地铺,铺着厚厚的稻草和席子,人挨人,不挤,能睡五六十人。说一个公社一个营,其实比一个团人还多。

工作面以公社为单位分段。按规划从上至下挖土筑堤,挖到河底时,坡陡路远,很费劲。当时没有机器,就凭铁锹和独轮车。平板独轮车,装一尺多长的泥条子,一排排拍到推车人的脖子高,足足有一千多斤,一个人推到指定的地方。有的地方新土含水多,路很软,地上铺着一尺多宽用木棍铁条穿成的垫板,车行其上,稍不小心人仰车翻,这样的路段一般有专人拉套助行。整个工地上人来车往,标语旗帜迎风飘扬,一片人的海洋,独轮车的世界。
这么累的活儿要连续干两个月左右,每天要出工不少于十小时。国家不发工资,按土方量给点补助,一天约三四毛钱,生产队记工分。国家管饭,管饱。五天吃一顿白面,或吃菜包子或蒸6两一个的大根(长型馒头),每人两个,不够吃窩头。其他时候是窩头、咸菜、熬白菜或萝卜汤。
这种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特殊的治水用工方式,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的利益。自力更生,勤俭治水是根治海河的原则。
小编杂谈的图片 第2张
我的工作算后勤。每天我们与河工同作息,我们拉水工共两人,要保证公社伙房用水,一人拉一辆小拉车,车上装一个大煤油桶改造的水罐,到二里外的机井往伙房拉水,伙房的大水箱必须保持三分之二的水位,一天大致上下午各拉四趟。有时,水箱水不多了,晚饭后要加班再拉一趟水。这时候,走在大堤上,看工地两边,灯火通明,战旗猎猎,工棚排列有序,连接成片,甚为壮观。
每季出河工,路程二三百里,没有车接车送,全凭两条腿。河工们把两辆独轮车绑在一起,上面装上两人的行李和家里给烙的大饼,两个人轮换赶路,轮换休息,每天行程都在一百多里路。
十几年间,数百万燕赵儿女不计报酬和名利,奔赴远离故土的海河工地。凭借一双手、一把锨、一辆独轮车,换来海海流域安澜局面。根治海河运动的历史,也成为了海河民工的奋斗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一定要根治海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