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与读

生活冷知识的图片打算写眼下这篇东西,是跟稚子有关的。于是跟他说,我想写一篇跟你有关的东西。

不行,他说。

是要写你读《地球奥秘大百科》时,发现里面的错误,肯定你的质疑精神,同时反省我自己,以为书不会错,其实却是错的。我解释道。

那也不行,他说。

为什么?我很疑惑。

因为我就是我。他说。

写到这里,念给他听,问,这样提到他,行不行?

行,永久允许。他说。

好,那我就写下去。当时,稚子拿着《地球奥秘大百科》跑过来跟我说,书中关于摩氏硬度的实物说明怎么和他在博物馆看到的不一样,我就认为他没有看懂,就努力解释书中所写的合理性。

侄子不置可否,过了一会儿,又拿着书跑过来说,这里错了吧?夏天配图的树叶怎么是黄的?秋天怎么是绿的?

面对如此明显的错误,我才意识到《地球奥秘大百科》是很不靠谱的。于是去核查摩氏硬度,果然《地球奥秘大百科》是错的,就陪着稚子一起修改书上的错误。

一边做,一边就想,我为什么一开始要替书中的错误解释?想下来,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自然是我缺乏摩氏硬度的准确知识,没有能力解惑,这是硬伤。

但比上述知识硬伤更严重的是,我的反应背后有两个假定的前提,即一,认为稚子只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的质疑可能是因为无知,二,认为书中提供的关于硬度的说法,只是另一种说法,不同说法之间矛盾是正常现象。

假定稚子无知,就相当于有罪推定,就不但无法发现真问题,反而会阻碍问题的发现。很显然,如果刚才不是稚子再次提出质疑,我是不会正视他提出的问题的,这就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很可能造成权威的后果,稚子迷信父亲,从而将错就错。幸好稚子从来就不怎么相信我。

假定不同说法之间存在矛盾是正常的,这其实我从事所谓文学专业研究后养成的职业习惯。文学专业研究领域往往是一个试错地带,有真相,有权威,但更多的是相互冲突的、也许言之成理的说法。我把这种难于把握真相的职业领域养成的职业习惯带到日常领域,看似专业,其实恰恰是外行的,失去了界限的。经此一役,我应该提醒自己,在很多领域我都是无知的,而无知会构成判断力的丧失,把职业习惯扩大化,认为哪哪都是难于把握真相的,要允许不同说法各自存在。

这么一想下来,真是非常羞愧!我怎么就这么缺乏听和读的能力呢?我怎么就那么自觉地维护权威呢?当我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时,我到底假定了多少前提并且不假思索呢?

写到这里,再念给稚子听。问他,可以发吗?

嗯。他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听与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