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人生处处有关口。主动选择或者是随波逐流?

人生贵在选择也难在选择。

高中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关于选择的话,至今也时常回味:不是我选择了最好的,而是最好的选择了我。

一个真诚的心念才能长久流转。

选择的可贵之处在于真正的主动去尝试,主动去体验,主动去担当。

有人说:自己选择的路,含着泪也要走完。这句话要怎么去评价呢?人生只能处于某一种状态,一旦选择便意味着其他可能性消失,而化作一个需要时刻面对的确切的现实。这种选择出于被动但至少接受了现实。因此,说这番话的人认为苦是常在的。

选择不是应该充满期待的吗?那所期待的真的可以到达吗?人会怀疑,因此难在选择。

有信念的人则不然,或者说选择了某种信念的人可能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短暂的苦与乐都被放开,不至不归。义无反顾大致是描述了这种状态。

你将继承何种信念?或许要看机遇。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时,对于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有祖辈留下的德行,有好的也有坏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心性和选择,到后来我们便成了一个“无家”的孩子,一切从无开始。在世上苦苦寻觅的不过是一个归处,只要心有不安,便会躁动,这是内心深处的呼唤,难以抗拒却也未尝不可。行行止止,落地生根,不惧风雨。

生活冷知识的图片

世界文明里有一座座的高峰,是前人留下的瑰宝,供拥有灵性的生灵休憩。庄子的逍遥、佛教的行善、儒家的圣贤、雷锋的乐于助人、泰戈尔的爱、了凡的谦虚立命、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还有很多我不知道但确实已经流淌在人类血液里的内涵。你能选择的很多,但选择最终落在一个“心”上。你真正接纳和认可了某种东西,你便通过了考验,找到了自己的所属。心有所属便安然如家,难舍难弃。

我简单地疏理一下这个接纳、认可的进阶过程:一个人认可自己是最容易的,也是大家所习惯的,但展现自我是一种极其孤独的体验,你必须积极投入到这个世界,那么先投入到人类社会。利己不是错,但是会有一天穷途末路,那一天也未必来得快,也未必来得慢。转念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利他,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长寿是福。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别离之苦不仅限于亲朋好友,一生打下的事业和留下的财产,最终付之一炬也是很让人心碎的。因此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做亲民。亲是指亲近。儒家和道家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的要去依附大的,大的要去亲近小的。人类文明中就是一些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至此,个性已经开始融入普适,达到更大范围的成就。佛祖说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是何等的自信和气派。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找到相似之处的,而最为精髓的便是相信“爱”。人故欲相爱相利,不欲相贼相害。真正能长久流传的正统思想,大都是这一脉的,到了泰戈尔已经将爱与诗意很好的融合,达到真善美的地步。“让我用最后一句话来表达:我相信世界的爱。”

再往上走,尊重人到尊重生物,再到尊重万物。人类最初源自尘埃,最后又回到尘埃。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才明白生命的奇迹,而世界广阔无际。从无到有再到无,一切消失的都是在为新生腾出空间来。没有学术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很大的空间去创造新的理论,而有了很多领域占领人类的意识时,新东西空间便小了。也许思想也是种生命,有诞生和兴盛以及衰败和消亡,如此往复在广大的时空之中。于是眷念一花一木一人一事,似乎又有瞬间和永恒的问题要去面对。

两朵浪花在海面追逐嬉戏,最后就要打在礁石上了,眼看就要重新散成海水,一朵浪花对另一朵说:我害怕死亡。另一朵回答:我们本来就来自大海,死亡,只是重新回到大海里去。

境界的追求何来止境?

我们会不断地去寻找自己是谁。我们像是乘坐着宇宙飞船在宇宙中航行,然后找到一个宜居的星球降落,又或者继续穿行,穿行在荒芜的陨石群中,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遇到什么,停或者走到底是依据什么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选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