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很喜欢这首《平凡之路》。这一生一世,有多少你我,走在月光如水的路上。那是秦汉的月,那是大漠的月,也是每个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月;那是繁华似锦的路,那是曲径通幽的路,更是每个普通人抬脚便可抵达的路。平凡如我们,在自己的世界做着自己的日月星辰,各自努力,各自欢喜。

一年来,在李世云老师的工作室里,每日读书打卡,每日随笔小记。似乎,读几页书延展生命的宽度,写几个字留下岁月的印记,已成为习惯。这大概就是,你不试试,不会知道自己还有多少自己都不知道的力量吧。
这个周末,儿子大周,照例不安排任何外事活动,满足儿子一周来,对妈妈厨房的味蕾思念。剩下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屋子里很安静,思考也有了丰沃的土壤。

翻看《河南教育》,读到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故事如何写得波澜起伏》,被波澜壮阔这个词深深吸引。想起刚刚上班时,对这份工作的排斥。因为无法想象,要将这样周而复始的日子过上一年,两年,三年会是怎样的枯燥无味。还好,我竟是一个很善于日久生情的感性生物一枚,更是一个无风起浪的弄潮小能手(哈哈,此处当收获一众嘲笑)。很快,便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喜欢孩子们满眼都是我的样子,喜欢给他们小惊喜,喜欢带他们蹦跳跑闹,喜欢在平静的日子看阳光叫醒春花的样子,喜欢在有风的日子里看落叶挽留深秋的样子。其实,心若灿烂,何时不是太阳强烈,水波温柔呢?心若起伏,何处不是人潮汹涌,波澜壮阔呢?

继续下一篇的阅读《对名家散文阅读教学的思考》,真的是读到汗颜。“名家的散文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教材每个学段的阅读单元里,承载着各学段语文要素的训练任务”“教师在备课时要跳出教材看教材,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创作背景等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进入文本的研读,教学时适度开发一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打通时空的限制。”读着读着,感觉手中的教材在向着四面无限延展。里面的每一篇课文,每一首诗词,带着编者的意图,带着作者的人生,穿越古今,穿越时空。对于一些寓意深远的文章,要怎样让一个10岁的孩子,在完全陌生的写作背景中,最大限度的理解作者赋予文字的深情与抱负,明确文本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唯一的办法应该就是自己的素养提升了吧!深深的懂得,浅浅的输出,为孩子的阅读思考,涂抹出丰润的底色。
小编杂谈的图片
合上书,拿起一摞作文,本周作文是写一篇读后感。讲解的已经很清楚了,加上孩子们日渐进步的作文水平,打开那一刹那还是很自信的。但,有时候就是这样,骨感的现实扑面砸来。虽然一遍一遍强调“轻读重感”,但孩子们还是抓住救命稻草般的为了凑字数,把书中内容讲了一程又一程。开始几篇有点小愤怒,计划着周一去批评一番,但随着后面的翻看,发现这竟是一个普遍问题。于是,告诉自己:当个别孩子出现错误,那可能是孩子没有认真听讲。但如果是大面积出错,那么就要反思了。是不是自己的讲解有问题了,是不是要求有点高了。于是,一篇篇认真翻看,找出几篇完全不合要求的,再找出几篇较好的,通过对比分析着问题出在哪里了,分析着这个年龄,多数孩子的认知能力水平,决定下周返工,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相信学习,是可以熟能生巧的。小学老师就是用来打地基的,那是深埋于地下的寸土寸心,那是高楼平地的坚实根基,马虎不得。

结束着周末续航,放松下来,翻出傅首尔,给心情加点糖,果然有趣的灵魂才是最治愈的。顺便又看了一遍我家张老师独占“源圈”的一人一车,穿秦岭到汉中的视频。想到林语堂对“孤独”的解读。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所以,一个人的旅途,也并不孤单吧。毕竟,人过四十,依然能保持这样一份热爱,一份执着,便足以撑的起中年转角处的四时风光。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