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腊八节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要好的同事当然要聚个餐了。
今天恰好是腊八节。
饭间聊起来,才发现大家吃的腊八粥根本不是同一个腊八粥。
 
一同事说晚上回家必须吃腊八粥。我奇怪地问:自己做?来得及?不嫌麻烦?
她也奇怪:超市买现成的,怎么会来不及?一点都不麻烦!如果这还嫌麻烦,那你得有多懒啊。
另一个老乡同事给我解释:你俩说的腊八粥不是一回事,她说的就是八宝稀饭,不是咱们老家那种腊八粥。
说着说着,一个老家在商洛的同事也奇怪了:你们的腊八粥竟然是玉米做的,而不是大米做的?
原来腊八粥也有地域特色,也是因地制宜的。

生活冷知识的图片 第1张

小时候,叔叔是这样给我讲腊八节的来历的:
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到了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还起到教育青年人勤劳节俭的作用。
已经很久没有喝过老家的腊八粥了,不过回忆起来好像也没有多么留恋。
印象中,腊月初八以前,家家都要去打腊八粥的原料,其实就是把整个的玉米颗粒脱皮而已,有些人家嫌颗粒太大,就打得稍小一些。即使这样,腊八粥还是不容易煮烂的。
初七晚上吃过晚饭后,家家的主妇就会在大铁锅里放进玉米粒,倒进比例合适的水,锅底下架上好柴火,开始煮腊八粥了。
因为架的是劈柴棒子,所以就不用拉风箱。要煮熟,需要整整一个晚上。主妇晚上会起来几次,往锅底下架柴火。

生活冷知识的图片 第2张

腊八早上一起来,腊八粥也就煮好了。这时候,主妇会拿出一个大碗来,先盛上满满一碗粥,让孩子送给邻居。孩子回来,碗里依然是满满的,这是邻居家的。孩子得来来回回跑好几趟,直到把左邻右舍都送遍。当然,期间也有邻居家的小孩先送来的。主妇会把邻居的粥倒进盆里,再从自家的锅里给邻居盛一碗。
直到现在,我依然想不明白,这送来送去到底有什么意思。老家的腊八粥没有其他地方那么讲究,记忆里也就是单一的玉米粒。我能看出的区别就是颗粒大小不同而已。也许这就是联络感情的一个手段吧,农村的风俗淳朴,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主妇会把腊八粥盛在一个大瓦盆里。早晚烧稀饭时往里舀一勺两勺的,中午吃面条时也往锅里放几勺。包谷糁稀饭里放进腊八粥,避免了单调,还别有一番滋味;但汤面条里放进腊八粥,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调料,那种味道怪怪的,我一直不怎么能接受。
但这种饭要一直吃到二十四祭灶的时候。
 
相较而言,我觉得还是八宝稀饭更好喝些。至于大米做的腊八粥,我从来没吃过,也就没有了发言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记忆中的腊八节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