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国道的美食记忆——赶水余家米粉

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川黔两省因毗邻而人来客往,络绎不绝,但交通设施却比较单一,两地公路运输主要靠一条大动脉国道210线,连接四川到贵州这段被人们俗称川黔公路。这条线是当年抗战时期的生命线,到后来也是主要的出川通道,至于它的辉煌历史,这里不去赘述。川黔公路翻越高山深壑、雄关峻岭,“之”字蛇行,坡陡弯急。一般,从贵州的遵义到重庆,大车会摇晃上一整天。

 

正因为当年这条主干道上,车辆行进耗时耗力,所以,一路上有许多旅店、饭馆、加水站便应时而生。单说这些饭馆,各具特色,一手美食做的那个叫绝,直教人谈物垂涎。

小编杂谈的图片

最有名气的,当数那赶水镇的“余家米粉”了。这“余家米粉”远近闻名,很有口碑。

 

记得我们单位离这个镇不过二十几公里,汽车大约一个小时路程就到,这种距离让饭点时间有点矛盾,不太符合工作生活的节拍。

 

但,世上有两种东西是不可阻挡的:强者的意志和吃货的嘴。调整一下出发时间,以慰肚中的“馋虫”,什么“不合适”都能给那张好吃的嘴让路了。

 

当路过赶水镇的下场口时,在一个三叉路口的拐角处,有大小三家米粉店。店外常常停驻着一长串车辆,一看便知是过路的食客在那里吃米粉。

 

这三家店,据说是兄妹三人开的,味道差不多,但人们特别青睐中间那一爿房屋突起的小店,皆因它的饭厅正墙上,挂有一幅“綦江县风味名小吃优胜奖”的牌子,很显眼。这家店的老板,是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人称“老太婆”,个头瘦小,常年在灶台边挑米粉,使得她身形有点佝偻,形似老太婆了。

 

看店中就座的顾客,有的已在“埋头苦干”,窸窸窣窣的吞食声不绝,还伴随着轻轻悠长的“嗨~”的赞叹声;正在等待的顾客,早已望眼欲穿,“怎么还不上来哟?”催促声迭起。“好了好了!”随着“老太婆”满脸堆笑地端上一个方盘子,里面装着几碗刚起锅冒着热气的米粉,一碗一碗摆在顾客面前,葱花的清香夹杂着米粉底汤的浓香顿时扑鼻,惹得人口中生津。

 

纯手工制作的绵杂的米粉上,堆砌着一颗颗猪肉臊子丁及一撮葱花。赶紧拿筷子搅合匀,夹上一柱,张开贪食的海口往里送,一股难以形容的人间鲜香顿时满口钻,太上口了!这味道,又不像是佐料堆出来的那种姜、葱、蒜、辣椒面的混合鲜味,而是一种自然浓烈的鲜美。随着米粉下肚,吃光,便把那鲜味立刻带进了腹中,剩下鲜汤,你不由得还会用筷子在里面不停地划找沉底的臊子丁。那臊子,和一般的红烧、卤味大有区别,但又相似,真说不出是个什么鲜味。以品食见长的我去细品过N次了,根本就尝不出是什么佐料熬制的。

 

吃光一碗非常轻松,这时,大多数人都还要接着再煮二两方才尽意。一般来这里的食客,除了开车路过的,还有就是外地来这大山附近鱼塘钓鱼的人,有的一日三餐都吃这个。而且听说有的“大胃王”还跟人打赌,一顿吃了一斤,天!

 

有时候看到老板空闲时,我天真地想让她透露一点点做法。可人家这是发家的绝活,哪能告诉你?只客气地说“红烧肉那些做法呀,怎么好吃怎么做。”不等于没说吗?有次,我曾想在外地加盟开一家她这个牌子,她却以“你做不了的,不好卖,上次有个亲戚在县城都做失败了”来婉拒了我。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太婆”店虽然一直没教学徒,但另两家店还是教了。一时间,附近的乡镇乃至重庆主城区,都开起了“赶水余家米粉”字号,其味道也都深受当地人的好评。但对比最正宗的“老太婆”店的味道,始终感觉要差了不少。

 

看着看着,“墙外开花”,“墙内”依旧“余香”。这个招牌正红火时,渝黔高速公路贯通了,过路的车辆从赶水镇的外边几公里处“飞走”,直通重庆市区。这三家米粉店的人气顿时寥落。但还是有许多回头客,路过时非要在赶水高速互通下道,专门去吃两碗“老太婆”米粉,以慰长时间积攒下来的念叨之情。

 

比如我吧,最近独自从市区回老家,就专门在这里下高速,绕老路去了一趟。好久没吃这个味道了,今天得吃个痛快。

 

一进店,喝了声“老板,来两个三两”。“要得!两碗三两!”但回答的老板却是个男的,我诧异地问起,他告诉我,“老太婆”是他岳母,现在在家帮他带小孩,本来她还想继续干的,但家人考虑她七十多了,怕不经累,就以带孩子为名叫她留在家里了,平时她闲不住还要抽空来店里指导指导,生怕家人给她老招牌味道弄砸了。

 

我抬眼看见墙上多了一块广告牌,细读起上面的文案。大体是讲,从开店到目前,小店已经营了四十来个年头了,老太婆从中年妇女一直做到白发苍苍,她舍不得放下厨艺休息,为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根植于勤劳国人内心深处的匠心执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老国道的美食记忆——赶水余家米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