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境内地名考释之一赤峰与红山

辽阔雄浑的昭乌达草原,有着八千多年的文明史。据蒙古文、汉文文献资料记载和实地考察,这里的地名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其一,阿鲁科尔沁、克什克腾、翁牛特等纯蒙古语地名;其二,林西宁城、天义等纯汉语地名;其三,乌兰哈达与赤峰、红山,都钦格日与四十家子,王音霍洛与王爷府等蒙古语称谓和汉语称谓词义相同的地名;其四,玛拉图音霍洛与大城子,道日霍洛与小城子,敖润苏莫与羊羔庙等蒙古语称谓和汉语称谓词义不同的地名;其五,巴林右、巴林左、冬不冷等蒙古语汉语混合掺杂的地名。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考释这些地名的起源、词义、演变、转译以及命名时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或原因等,可为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提供有关资料。
一九八七年以来出版的《赤峰市地名志》和各旗县区地名志对大部分地名的解释是准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失之于谬误。为避免贻误后人,现将部分地名考释如下,敬请读者教正。小编杂谈的图片
一、赤峰与红山
赤峰(chi feng)与红山(Hong shan)均系蒙古语“乌兰哈达’(Ulaanhad)之意译名称。
赤峰市(chi feng shi),是内蒙古自治区辖市。市人民政府驻地红山区,位于红山脚下,英金河南岸。位于自治区境东部,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接壤,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毗邻,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六百二十公里。辖红山、松山、元宝山三区,宁城、林西县,阿鲁科尔沁、巴林右、巴林左、克什克腾、翁牛特、喀喇沁、敖汉七旗。辽属上京、中京道。元属大宁、全宁、应昌、上都等路。明为大宁、全宁、应昌卫和兀良哈三卫地。清初建盟旗制,清崇德四年(1639年)始,所属各旗民众会盟于西拉沐沦南岸之百柳林,从此启用昭乌达盟这个名称。其地自清末至一九五五年,多属热河省辖。一九五五年七月,撤销热河省后,现有的三区、二县、七旗全部隶属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九年曾归辽宁省辖。一九八三年改昭乌达盟为赤峰市。
据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至八千年以前,赤峰市各民族的先民已经在以红山为中心的西辽河上游即西拉沐沦、老哈河流域形成了原始聚落,开始了养畜、渔猎及部分农耕生产,揭开了赤峰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在考古中相继发现了约一万年前在翁牛特旗四道杖房乡大新井村上窑活动的古人类洞穴,约八千年前至四千五百年前的敖汉旗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巴林左旗乌尔吉沐沦河畔的富河文化、红山区红山后的红山文化、敖汉旗小河沿文化、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文化,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地区的文明史比中原地区早近三千年,为创造和发展中华各民族的古老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文物古迹有巴林左旗辽上京、辽祖州,宁城县辽中京等古遗址,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牟尼舍利塔、荟福寺,宁城县大城子法轮寺,红山区清真北寺,林西县大营子天主教堂,喀喇沁旗龙泉寺等古迹。
红山区(Hong shan Qu),赤峰市辖区,系市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市境南部。全区辖七个街道办事处、两个镇、一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城区中心。前身为赤峰市(县级)。清设乌兰哈达巡检司、通判厅(隶属承德府),一七七八年改为赤峰县,一九〇七年改为赤峰直隶州。一九四〇年改为翁牛特右翼旗。一九四五年分设赤峰市、赤峰县。以后市、县时分时合,一九六二年复分设赤峰市、赤峰县。一九八三年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实行市管县(旗)体制时,原赤峰市改称红山区。
综上所述,赤峰与红山,在蒙古语词汇中必称“Ulaanhad”。这是翻译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名从主人”的原则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两个同音同义的地名在上下两级地名中使用的例子在全国并非罕见。如,吉林省吉林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苏木、元宝山区元宝山镇等。然而,近年来某些从事翻译工作的同志竟将红山区“Ulaanhad Toirog”音译为“Hong shan Toirog”,这是明显的错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赤峰市境内地名考释之一赤峰与红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