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四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宅男之家的图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是孟子对人心的看法,但对于这“不忍人之心”,孟子还有更加细致的说法,我们常说的四心便是这种心境。

 

恻隐之心总会在生活中油然而生。要说这恻隐之心,即是见人在遭遇不幸后心中产生的不忍,通俗来讲便是同情心。对于每个人来讲,同情心大概是最基本心理,就像我们看到正义之人却被恶人折磨至生命的尽头,那种无能为力让我们的同情之心凌驾于气愤之上,这便是恻隐之心,是人心善恶的分界点。由此便可以理解,孟子为何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而除恻隐之心以外,孟子也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正是如此,此三者的联系,在我看来是十分密切的。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一个为礼之端,一个为智之端,又好似分别为道德与法治的至高点。辞让之心就似公交车上的让座,是非之心就似三思而后行,若是抛弃这两种心境而做事,人应感到羞耻,这也便说到了羞恶之心,是人在做出不妥之事时,心中产生的羞耻的反应。比如说你在某一次与他人交往时抢话,或是有些不太尊重他人的行为,那时,我们会在心中产生尴尬与羞耻感,如若没有如此一般情感与心境,那便是:“非人也”。

 

四心在当今社会仍然相吻合,与时代发展没有丝毫鸿沟,这些心境都诠释了我们做人的基本心境,它指导我们向善,更维系社会和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孟子之“四心”

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