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筐

背筐,顾名思义就是背在背上的筐。是用紫穗槐的枝条编制的一种北方农村常用的劳动工具,与南方的背(bēi)篓作用类似。
小编杂谈的图片
刚下乡的时候,背筐这种劳动工具很快引起我的注意。社员们下地,除去必用的工具外,一般都会背个筐,歇派儿时,拾点柴禾或拔点草。家里背柴做饭,给猪羊圈上点垫脚,都离不开背筐。背筐是使用率最高的劳动工具,家家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几个背筐,须臾也离不了

开春,地里长了野菜,早饭后,小姑娘,小小子,一人一个小背筐,三三两两地结伴下地打野菜。一边走,一边吵,不知在争论什么,有时突然追跑起来,跑得飞快,但背筐始终背在背上。
每天,天刚透亮,最早背筐出来的是拾糞的人,他们围着村里的旮旯犄角,村前村后地转拣拾狗糞。到别人起来的时候,拾粪人早己回家,又干别的活计了。
每到附近的集日,老人们去赶集,也都背着筐,里面装着要卖的东西或买回来的东西。有时东西较沉,他们会用拐棍穿过肩上的筐系儿,用两个肩膀分担重量。
那时候,生产队都养着骡马牛驴等牲畜,拉车、种地,干各种农活,一年到头需要大量的饲草。夏未、秋初,社员们,起早挂晚地拔草,用背筐背到家里,晒成干草,或者直接背到生产队里换工分。

记得我曾经在吴家场村、三圣口村和三圣口乡中学教过初中,那时候,每年秋收前,学校都会停几天课,带着学生到离村子远的地块去拔草。十四五岁的孩子们每人背着个大背筐,筐上都拴着绳子。一二百号学生撒到地里,为了多拔点草,一会儿,同学们就分散开,看不见踪影。八月中下旬,天气还很热,钻到无边无际的玉米地里,那个闷热劲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站在高处往地里看,只看见玉米桔杆在动,偶尔听到有稚嫩的说话声音,田间的小路上,间或有人站出来,撩起衣服擦擦汗,喘口气,又一头扎进青纱帐里。约模两小时,陆续有人背着装满草的筐走到路边大村下交草。看着孩子们小脸儿通红,顺着头发往下流汗,身上的小褂前心后背都能拧出水来,真心痛呀!

赶着大车来的社员,用大称两人抬着过份量,有的一筐草居然有一百五十多斤。那草筐装的,下面小,上面大,中间用筐绳一刹,看着就沉甸甸的。这么大筐草,怎么才能背起来呢?同学们告诉我:蹲在地上,把胳膊伸进筐系儿,扛上肩膀,然后用力抓住棒子桔的根儿,使劲把筐颠到背上,再把腿一点儿一点立起来,一步一步走出庄稼地。唉,真能干!真糟罪!
这就是农村的孩子!那年头没有物质奖励,只有廉价的表扬。就是这群孩子用双手和汗水,换来微薄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当时的农村教育。他们中不少人没有读完初中,上高中的寥寥无几,受到高等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结的硕果!
近几年,由无互联网的普及,同学们找到早己离开农村的我。我应邀和我的学生团聚了几次。他们的儿女逐渐赶上了好时候,上大学,进城镇,甚至闯京下卫的有许多人,学生中有人己经随儿女进城带孙
享福去了。他们的孙辈儿上幼儿园,受义务教育,虽然身在农村,却过上了与城里人差不多的日子。

我曾问过他们:家里的背筐还有吗?他们说:有,没大用了。大牲畜没有了,不用拔草了;种地用机器了,不用肩挑人背了;做饭烧火,用上电和天然气,不用背柴禾了。是呀,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靠背筐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背筐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