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真实,回到初心

都在说人会思考,但是有时也会莫名其妙。

“丽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儿,晋国征伐丽戎时俘获了她,她当时哭得泪水浸透了衣襟;等她到晋国进入王宫,跟晋侯同睡一床而宠为夫人,吃上美味珍馐,也就后悔当初不该那么伤心地哭泣了。”这是《庄子》里的一个小故事,大概是用来举例说明,一个人在不了解事物具体情况前也会先有一个判断。这在根本上是荒谬的:在没有学懂一家思想之前先觉得它一文不值;在没了解一个人之前就先评判他的善恶好坏;在学了一些知识之后总认为什么地方都能用得上……都脱离了实际。

这样的闹剧看起来很好笑,可是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可笑。先贤们对此思考得很深,我知道的就有一家——王阳明的心学,心学讲求“知行合一”。这两年我一直在体会这四个字。

在一次面向老师的讲座上,主讲人是位心理咨询师,他告诉我们与学生交流要学会“共情”。PPT上呈现了“共情”两个字,还有几行解释。大概是告诉我们,在学生表达他自己的处境时,要学会用代表情绪的词语去概括,因此在平时要去多积累表示情绪的词语。然后主讲人举了一个例子:某班干部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很困惑,对你说:“老师布置一个任务,让我去执行,但是很多同学不配合,任务完成达不到老师要求……”在做这个学生的思想工作前,可以先说:“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夹在老师和同学中间感觉到很矛盾,在老师的要求和同学的表现之间找不到平衡点,因此你感到很难受。”矛盾和难受就是在复述这个学生的情绪。我当时一听这个便觉得眼前一亮,这个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我一直以为知识会让人摆脱困惑,哪里想得到知道得越多面对的困扰也就越多。

“共情”作为一种技巧本身是具有影响力的。像这样的任何一种知识,如果没有品德和智慧的引领,都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很多推销老年产品的人,热情地陪伴老人,帮助他们干家务,然后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些推销员大底是懂得一些老年人的心理的,取得了老人的信任之后,卖完产品就走人。这对老人的伤害是该有多大,简直是晴天霹雳。近期上映了一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边做房地产生意的男主角就是盯上了一对老人的房子,然后去接近老人,陪伴老人。这样的一个出发点决定了,再多的知识,再强的能力都只会平添他内心的痛苦,不会给他带来幸福。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爱,他必将一无所有。男主角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凭借自己的帅气一度交往过几个女友,但是出发点都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因为没有爱,最终众叛亲离。我们应该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会些什么。知识、能力、美貌如果没有好好把握,只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煎熬。

在我试着用“共情”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会很莫名其妙地掺杂着自己的意图,这让我内心十分矛盾。我爷爷以前在乡镇里负责收税,收税是个艰难的活,说白了就是去问别人要钱,还要让别人愿意给。爷爷每次去别人家拜访的时候都是先聊些别的,谈得开心了,再去说交税的事情。这是他工作上的一个很好的策略。我爸在与我的聊天当中,提起已经过世的爷爷,就常说家里面的大事小事,他两的看法总能达成一致,颇有几分惺惺相惜的意味。但就这一件事老爸时常觉得不妥,这种诘问埋在了我的心底。做不了英雄没关系,班级管不好也不要紧,但是在暗地里加些伎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终归是会让人瞧不起的。我每次企图抓好班级业绩而与学生谈话的时候,最终都有可能索性不了了之。若说是真心为学生,倒也没有帮到学生什么;若是企图打动他们,为我自己谋业绩,不要也罢。大写的两个字“纠结”。

将“共情”作为一种技巧对我造成的冲击已经不小。后来有些话我便开门见山,要共情也是明明白白地说,我就是有自己的立场了,希望相互理解。慢慢地试着去坦然,倒也走出了关于共情是用还是不用的诘问。更别提把“共情”用得太深会冲击更大。我在想,我不必假惺惺地构思语言复述对方的情感,难道就不能真心的体会吗?就这样,我自己的生活开始一团糟糕,差点走火入魔。我看见一些老人,日渐衰老,死亡逼近,子孙在外,那心中的孤寂与苦涩是该有多浓重。我明明正值壮年,却越发容易想到自己某天也日渐衰老,记忆衰退,孤寂无援。当用一颗敏锐的心单单挑出斗志磨灭、毫无灵感的那种暗无天日的处境去共情,跳过了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发展、成熟、收藏而直面衰退和死亡,试想这种举动在我心里产生了多大的阴影。而且生活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毫无实际依托的进入了那个世界,是很难一下子走出来的。这就是情感和意志与现实的错位,十分可怕。那种心境倒也该是真实的,只是对我来说极其的不合时宜。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外界,便会受到错误的影响,结果停止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我是在又一次看到了四时交替、花儿盛开之后,才意识到阳光和阴雨都是存在的,而此刻自己内心真实想要的才是最重要的。老人能否解脱释怀,我对此无能为力,所以不该去过多的追问。我应该追问的是现在自己该如何安身立命,这才是作为我自己所最关心的问题。当所追问的问题和当下的时空,和当下的自己相贴切时,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同事说我当班主任入戏太深,确实如此。共情也要适度,不该像我这样。我去体会孩子的处境,去体会家长的处境,我去思索他们的焦灼,这给我平添了太多苦楚。这个学生稳定了,那个学生又有事了。无形中轮番感受各种焦灼的我简直是在受虐待。这一切竟源于我没有在自己的内心中找答案。生命是不可替代的,也不能架空,我们除了做好自己,其他的都无能为力。能够体会别人的处境是很有用的,只要保留自己的那份善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容易心安。至于事情最终的走向,自然有他自己的安排,这样想着倒也安心舒坦。“若无闲事挂心头,人间日日是好日。”

但就“共情”这长长的论述足以说明“知识”就只是一个缘起,若是最后回不到自己的本心,平添的就只是一段自以为是带来的苦楚。人生路很长,学更多知识意味着路更长;但种在心中的爱心、善心会为你保驾护航。小编杂谈的图片

不是说知识无用,而是消化起来并不容易。在实践中才能感受到知识的意义,这个意义更是你自身所赋予的。我很喜欢“美德即知识”的说法,那时美德很受人们关注。在实践美德的过程中是人心之间的碰撞,现在看来这种对于人心的关注是极为重要的。当对人心的教化被忽视了以后,知识的作用被盲目地放大了,渐渐地就会发现国民已经病得不浅。于是有人说:在中国,聪明又勤奋的人都在造假。这话不全对,但这份讽刺的意味我很喜欢。于是网上爆料:有些卖蔬菜水果的人会将蔬菜水果浸入防腐剂中,然后拿出来,看看并无异样,接着就去卖给顾客。我相信聪明的他自然不会吃这些浸过防腐剂的蔬菜。于是他跑去超市精挑细选了半天,却并不知道自己挑出来的还是地沟油,然后买了些带激素的豆芽,吃几个硬纸壳做的肉包。也知道食品不安全,疾病总是要预防的。结果打个育苗回来就病倒了。谁能告诉他这都是为什么?很简单,中国人都和他一样聪明。不是知识、能力、权利无用,而是想要驾驭它们并不容易。要他严格控制剂量,在利益的面前能不动心,随便找个不满社会的理由,用他人的健康成就一己私欲。人类都越发娴熟地去相互利用了?这时候知识有啥用啊?真是一片乌烟瘴气。

希望知识最终能够增添福报,而不是恶果。希望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万万不能忽视对人心的教化。人类失去爱,必将失去一切。

以上是前一周写的东西。今天我在码字的时候突然觉得,人类是不会失去爱的,爱本来就在那里,这是关于信仰的问题。我们只需要知道,当我们内心煎熬,走投无路的时候。回到初心,转一转念,看看爱是否能将你解救。在我看来,我并不着急人们的犯错,毕竟在我看来,爱会是我们最终找到的答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迷惑行为大赏 » 回到真实,回到初心

赞 (0)